
九年级考试试题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新绿蔓延,初夏蓬勃。学校开展“守文化根脉,绽时代之花”主题系列活动, 请你和同学小语、小文共同参加,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班级要制作一期展板,请你填上正确的古诗词。 (6分) 主题 相关古诗词 报国之 “(1) 报君黄金台上意,(2) 志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慷慨悲壮。 担当之 “(3)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现了韩愈直言 魂 进谏的忠贞;“了却君王天下事,(4) ”(《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辛弃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龚自珍以“(5)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其 献之 五)》)暗指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今天,人们 美 常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6) ”(《无题》 赞美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上,老师展示了一幅漫画,请你 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 字。(3分) 学明 开设 华优传谢 文化课程 3.小语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 应题目。(6分) 孟母三迁的故事堪称中华家教典范。故事之所以被历代传颂的原因,是因为 它揭示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母子俩原本居于城北墓地旁,年幼的孟子常模仿送 葬者锤胸顿足,甚至用土块垒砌“坟墓”。孟母悚然惊觉:阴郁的环境正在扭曲 孩子的认知。她当机立断,携子迁往城南市集。不料,孟子又被商贩的吆喝声吸 引,终日模仿讨价还价。眼见孩子渐染市侩之气,孟母再度迁居,最终择定城东 学堂之侧。每日晨昏,琅琅书声穿墙而入:休沐之日,师生辑让之仪尽收眼底。 孟子在此潜移默化间,终成“继孔圣,开儒门”的一代鸿儒。 1 典故链接:孟母曾“断织教子”,将织布机上的丝线拦腰割断,以此告诚孟 子“为学若半途而废,犹如功亏一篑,终难成器。”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市侩”中“侩”读音是① “潜移默化”中“潜”读音是② (2)文段中有两个字书写有误,请找出并改正。(2分) ① 改为 ;② 改为 (3)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修改意见: (4)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修改意见: 4.班级组织演讲比赛,下面是小文演讲稿中的文字,横线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是(2分) 文化自信不是 的傲慢,而是知来路、明去向的清醒。从 的良渚玉踪微雕技艺到“天问”探测器的星际远航,中华文明始终在 中突破,在对话中成长。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既要读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也要看得懂卫星发射的轨道参数。当我们既能用毛笔写下“自强不息”,又能用 代码编写未来程序时,便是对文化自信最好的 A.自吹自擂 巧夺天工 传承 解释 B.目空一切 别具匠心 继承 诠释 C.目空一切 巧夺天工 传承 诠释 D.自吹自擂 别具匠心 继承 解释 5.积累文学文化常识可以提升文化底蕴。下面是小语搜集的相关内容,其中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官职变动词汇中蕴含着等级伦理观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 迁”是指官吏的升职,因为古代以左为尊,右为卑。 B.二十四节气不仅能指导农事,还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春雨惊春清谷天”一 句依次包含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节气。 C.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表现了作者消极悲观 的情怀。 D.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登高、赏菊、吃 粽子,其起源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以及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有关。 6.看春晚已成为过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下列被打乱顺序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