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2024七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犁 11.山地回忆 泊秦淮 2025年春七下语文情景教学课件嵌视频(统编2024版) 学习目标 壹 知识必备 贰 整体感知 叁 细读感悟 肆 课堂小结 伍 目 录 唐代诗人杜牧夜泊秦淮,闻岸上酒家之中有女子在月下高歌此曲,于写了著名诗篇《泊秦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诗作。 《玉树后庭花》 [南朝]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意。 2.领会诗歌主题,感悟作者的忧国情怀。 学习目标 重点 杜牧 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代表作:《阿房宫赋》《泊秦淮》《赤壁》《江南春》等。 作者简介 知识必备 秦淮 是一条河的名称,位于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的豪门贵族、官僚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 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知识链接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ó huái 整体感知 听音频,划分节奏,并大声朗读。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笼罩。 停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歌女。 还。 暮霭烟雾笼罩着秦淮寒水,朦胧的月色照耀两岸白沙,夜来泊舟在那繁华的酒家。歌女哪里知道亡国之恨,隔江依然唱着《玉树后庭花》。 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细读感悟 1.作者在秦淮河上都看到了什么?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看到了轻烟笼罩下的寒水、迷离的月色、白沙,酒家以及商女。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3.“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夜泊秦淮”为上句的写景交代时间和地点,同时也照应诗题,“近酒家”为下文“商女”的出场做铺垫。 4.“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句中,作者是在斥责“商女”吗? 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 5.“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犹唱”在此处有什么作用?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杜牧从睦州赴京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途经金陵。当时大唐国势衰颓,外有藩镇割据、边乱频繁,内有牛李党争、宦官专权,可谓国乱民困,危机四伏。 杜牧夜泊秦淮,听到前朝的靡靡之音,想到陈后主不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却沉迷歌舞享乐,以致亡国,不禁忧虑国家命运,感慨而作此诗。 写作背景 “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重蹈覆辙,后果不堪设想。写出了诗人振聋发聩的警示。 这首诗借古讽今(或曲笔)。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吸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感。 课堂小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