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8065

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教案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479282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教案
    教学设计 12 蒹 葭 --美雅的歌吟 执着的追求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韵律之美。 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走进生活,根据所学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诗文,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品析内容体悟意境美、内涵美。 难点:依据课堂所学,选取画面并说出理由。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情境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赏析法 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三千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晓雾朦胧,芦苇摇荡,一位痴情的人在河畔,徙倚徘徊,为他心中的伊人唱出一首热切的恋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去追寻激荡千年的《蒹葭》之美! 二、教学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读诗,诵其韵律。 2.品诗,悟其意境。 3.绘诗,现其画面。 (二)依据学习目标,朗读品鉴诗歌 任务一:读诗,诵其韵律 要把诗读好,就要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下面我们来初读《蒹葭》,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提问: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请分析原因。 学生齐读后说出发现的特殊字词和句式特点 押韵、双声和叠词等特色词语 “四言一句,两两停顿”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再读全诗去发现各章之间的特点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老师总结:《蒹葭》全诗押韵,同一章内部音韵协调一致;各章之间韵律参差,节奏分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课件展示: 四言为主 句末押韵 运用叠词 重章叠句 ———韵律之美 再请同学们听范读,之后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个人展示(运用希沃平台的随机点名) 任务二:品诗,悟其意境 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了这首诗的韵律美,接着我们来细品诗歌意境美。课件展示:(运用希沃白板上的计时功能) 1.品味探究《蒹葭》重章叠句中变换的字词的表达效果。(重点) 品味角度 词语及表达效果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情感抒发 主题表达 请大家找出变换的字词,比较这些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探究这些词语背后的意蕴,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小组内相互交流。 答案预设: “为霜”“未晞”“未已”,写出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暗示时光的流逝,主人公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主题。(表现人物形象) “苍苍”“萋萋”“采采”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营造了一种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来起兴,顺理成章。(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听晓鱼老师讲解)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写出主人公不畏险阻,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爱之深切,坚贞不渝。(表现人物形象,抒发情感)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他如何思念,但主人公热烈的情感,焦急的心绪,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学生在视频展台上展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写出地点的转换,也象征了伊人踪迹飘忽,难以追寻。(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我们对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情景交融,意境凄清美丽。 任务三:绘诗 现其画面 1.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首诗,班级准备拍摄一部宣传片,你会选取哪些镜头。 要求:给镜头命名并写出推选理由 预设答案: (1)溯洄寻影 画面描述:诗人逆流而上,踏过泥泞河岸,拨开丛生芦苇,荆棘划破衣襟, 蜿蜒长路似无尽头。脚下乱石嶙峋,身后霜露未晞,前方伊人身影忽隐忽现。 (2)秋染蒹葭 画面描述:深秋河畔,芦苇苍苍如海,叶尖白露凝霜,寒雾缭绕水面,天地间一片清冷空濛。晨光未透,雾气与霜色交织,芦苇随风轻颤,仿佛蒙上一层素纱。(学生上台利用视频展台给同学们展示并讲解) (3)白露未晞·永恒凝眸 画面描述:日色渐升,白露未干,芦苇萋萋摇曳如叹息。诗人驻足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