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下27《漏》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课文是民间故事。故事围绕“漏” 展开,老虎和贼对 “漏” 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的愚蠢和贪婪,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漏》的趣味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故事第1-2自然段,以民间故事常见的“从前,……”开头,交代了故事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老公公、老婆婆和他们饲养的小胖驴,一心想吃小胖驴的老虎和一心想偷小胖驴的贼。第3 -18自然段讲述了一个雨夜发生的故事。起因是老虎和贼不怀好意来到老婆婆家,老夫妇听到一些声响不由猜测起来,交谈中,老婆婆说自己不怕狼,也不怕虎,就怕“漏”,因而老虎和贼都认为这个“漏”比自己还厉害。事情的经过是老虎和贼都以为对方是 “漏”,因此吓得落荒而逃,好不容易摆脱了对方。可是因为贪心,他们又打算返回去吃驴和偷驴,结果在歪脖老树下再一次相遇,又都误以为“漏”来了,吓得双双滚下山坡,都吓晕了过去。第19-20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与故事的开头相照应:天亮了,还是老婆婆的家,小胖驴安然无恙,屋顶却真漏了。故事一波三折,地点也在不断转换:老婆婆家—逃跑路上—歪脖老树—山坡下—老婆婆家。老虎和贼狼狈不堪的样子让人觉得有趣、好笑,他们既贪心想干坏事,又都做贼心虚,最后自食其果,整个故事极具趣味性。故事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老虎和贼都很自以为是,却又都做贼心虚,俩人的心理活动如出一辙。第6自然段老虎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第7自然段贼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两句话中“翻山越岭” 和“走南闯北”写出了老虎和贼都自认为见多识广,“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写出了他们做坏事时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所以才会一个“吓得浑身发抖”,一个 “听得腿脚发软”,才有了下文贼和老虎不辨真伪、狼狈逃跑的故事。逃跑途中,俩人一心想的也都是“好逃命”。第 8-17自然段中还有很多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读来十分可笑,又可觉得顺理成章。 民间故事口口相传,《漏》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如:“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坏事,‘漏’等着吃我哩!”语气词“哩”为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又如,文中“旋风一样,停都不停”“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这下我可活不成了”都来自生活中的口语,读来毫不费力,通俗易懂。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故事的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魅力。 语言运用: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思维能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审美创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连环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找出描写老虎和贼心理活动的语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3.发现故事的语言密码,借助提示,按照地点变换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揭示课题,识字学词 1.揭示课题 出示单元篇章页主题句,齐读: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许多的思考。 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走进———趣味故事会。今天带来的故事是——— 揭示课题:漏。指出,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口头流传的故事。 2.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老婆婆 脊背 贼 莫非 颠得骨头架都快散了 像胶一样粘住 蹭下来 蹿下来 顺势一纵 (1)自由练读。 (2)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脊、贼、粘、蹭、蹿、纵。 (3)去掉拼音巩固认读。 (4)认读多音字“哩”和“旋”,出示图片理解“旋风”。 ◎学习活动二 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1.故事必定有人物和角色。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