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下28《枣核》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枣核” 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课文共有十三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讲述了“枣核”名字的由来,“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第二部分(第 2-3 自然段)讲述了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三部分(第4-13 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一年大旱,县衙门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了,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牵回了村子。第二天,县官和衙役们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在大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反而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然后大摇大摆回家了。 课文的语言非常鲜活,有很强的画面感。比如:“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一群衙役被枣核捉弄,疲于应对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又如,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小小的枣核机智灵活的模样、县官狼狈不堪的样子跃然纸上。课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还有不少,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既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也要注意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在本课教学的落实。教师应尽可能放手,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自主练习复述的时间。可在自由读文后交流故事内容,感知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布置复述任务,在回顾交流复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独自完成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复述故事。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语言运用: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思维能力: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审美创造: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够借助故事支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揭示课题,识字学词 1.出示单元篇章页主题句,齐读: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仅是开心的笑声,还有许多的思考。 2.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走进趣味故事会。今天带来的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民间故事——— 揭示课题:枣核。认读“枣、核”两个生字。 见过枣核吗?出示图片,知道枣核本来是指红枣的核儿,很小。 题目中的这个“枣核”,其实指的是———一个小孩的名字,这个小孩的个子很特别,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小,所以叫“枣核”。 3.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聪明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1)自由练读。 (2)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3)结合语句,理解“牲口”“官府”“善罢甘休”等词语。 (3)去掉拼音巩固认读。 (4)认读多音字“折”“涨”“嚷”。 ◎学习活动二 抓关键句,了解人物特点 1.枣核虽然个子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小,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孩子。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一下他,你会想到哪个词语?提示:要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评价。 交流,相机出示课文中的关键句: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2.枣核很勤快,故事中是怎么讲的呢? 出示语段,读一读,说一说枣核的“勤快”: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 3.这个故事主要讲枣核的勤快,还是讲枣核的聪明呢? ◎学习活动三 细读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 1.枣核的聪明,体现在哪几件事情上? (1)找出课文中写枣核聪明的段落。 (2)引导梳理概括体现枣核聪明的两件事情: 一是赶回牲口;二是智斗县官。 2.出示表格支架,进一步梳理两件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赶回牲口:起因是衙役牵走了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