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35366

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009309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择性,载体,教学设计,课件,发展,及其
    (课件网)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 代 中 国 官学 先秦 “学在官府” ①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②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 ③有利于科举制的推行 汉代 中央:设立太学(汉武帝)(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西晋 设立国子监 私学 春秋 孔子创办私学,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唐朝 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 书院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古代欧洲 ①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柏拉图学园) ②中世纪的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者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1、古代: 1.梳理本课重点知识 知识点一: 预习反馈 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大学: 西方 法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美国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中国 北京大学 1898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 1911 清华学堂 1912 清华大学 1928 国立清华大学 3、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独立自主) (2)发展历程 形成体系 (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 举措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65年);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受到破坏 (“文革”时期)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文革后、改革开放后) 举措 ①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成就 ①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大幅 增加,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各类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情况。了解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主要形式: 官学与私学 (2)发展历程: 官学(学在官府) 朝代 发展历程 西周 汉朝 西晋 私学(学在民间) 朝代 发展历程 春秋 唐朝 宋代 “学在官府” 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官学 开始设立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 地位:古代中国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私学产生(孔子首创) ◎孔子杏坛讲学图(清) 打破“学在官府” 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成为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建立(白鹿洞书院),推动了私学发展。 ◎江西 白鹿洞书院 因朱熹在此讲学而著名 意义:太学的设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