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年级学科 语文 设计时间 2024.2.11 使用教材版本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一、单元学习单元大主题及要素分析【体现学习单元大主题的育人价值】 单元主题 民风民俗 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虽然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涵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除此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习作:家乡的风俗》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在时间上比较应景,春节刚刚结束,学生对春节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印象与有趣的体验,这能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与生活产生联结,使得文本境遇、生活境遇与文化境遇自然地融为一体,为单元统整教学提供积极的心理境遇。 主题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经验分析和测评分析 (一)认知起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个:第一,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第二,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不难看出,本单元阅读的关注点,就是表达的训练点。这样读写结合的单元,以读促写,读写联动,单元学习目标十分聚焦。 (二)认知特点: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与初中的过渡与衔接阶段。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有一定基础,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等。那么,对于“分清主次,体会详写和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学生将在初中阶段得到怎样的提升呢?比如,在七年级,学生还要学习“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三)认知难点:在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方面较为薄弱,学生过多地关注了文章内容和故事情节,忽略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习条件分析 简要说明或者列出学习环境的整体要求,如多媒体设备、智能终端等【物理环境】以及数字资源、软件工具、网络平台等【虚拟环境】等。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具体分析 【教材分析】 (一)纵向分析找定位: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勺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阅读时要分清内容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教材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本单元的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课后题引导学生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二)横向分析找关联: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的热爱。 单元学习目标 1. 在单元的主题学习中,积累与运用本单元的的生字、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 在单元统整学习中,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4. 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及表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扩大阅读面。 5. 在课文学习中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民俗风情,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6. 通过查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