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驿路梨花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它见证了怎样的一个美丽的故事? 01 02 03 04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把握故事梗概,理清文章结构。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学习文章层层设悬、巧用插叙的写作技巧。 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精读课文 03. 研读课文 04. 知人 论世 01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当代著名作家。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进入云南边疆,1955年由边疆连队调到昆明军区任创作员。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还有系列散文,中短篇小说,电影文学等。 作者介绍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cháo)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游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 背景链接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诗人想象收复洛阳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 shè cháo 初读 课文 02 寨 撵 扛 驿路 迷茫 陡峭 露宿 竹篾 简陋 悠闲 修葺 晶莹 折损 麂子 菌子 恍惚 zhài niǎn kánɡ yì lù mí mánɡ dǒu qiào lù sù zhú miè jiǎn lòu yōu xián xiū qì jīnɡ yínɡ zhé sǔn jǐ zǐ jūn zǐ huǎnɡ hū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迷离,难以捉摸;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驿路: 也作 “驿道”,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 竹篾: 指的是将竹子剖削成的薄片或细长条。 修葺:意思是修理(建筑物),使损坏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变得完好。 菌子: 是一个方言词汇,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较为常用,指的是蘑菇、菌类等大型真菌。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走,在树林中发现茅屋。 第二部分(9———12):写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6):写哈尼小姑娘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题。 理清脉络 跳读课文,在书上圈出原文依据,用简洁的语言填完下列表格。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第二天早上 瑶族老人 送粮食 前一天晚上 梨花妹妹 照料小茅屋 姐姐出嫁后至今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 ——— 出嫁前 精读 课文 03 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三次悬念,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误会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时,他说不是。(13-14段) “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30-32段) 悬念 我们赶路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