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井冈翠竹 袁 鹰 袁鹰( 1924—2023 ),原名田锺zhōng洛,江苏淮安人,作家。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代表作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等。本文是他1961年发表。 创作风格: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井冈翠竹》写于1960年。那一年,作者袁鹰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他和同事从茨cí坪出发,穿过密密层层的毛竹林,重走红军路,试图探寻历史的足迹。回来后,他写了一组抒情散文,合并为《井冈山记》,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第1、2期合刊上,后于1963年收录进袁鹰散文集《风帆》中。《井冈山记》写了四样富有典型象征意义的东西:“茨cí坪灯火”“红军路” “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了类似组诗的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井冈翠竹》是其中的第三部分,原题作《青山翠竹》。 历史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许多人纷纷响应,很多有志青年也加入了进来。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党内初步建立“农村包围城市的框架,因为井冈山有利的地形和群众环境,决定落脚井冈山。 第1—4段 第5—12段 第13段 第5—9段 革命战争时期 第10—12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阅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 总结全文、点明主题:革命是井冈人的气节和精神。 叙写井冈山毛竹的贡献和精神。 开篇点题,写“井冈翠竹”的外形特征和“神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默读课文,圈画出描写井冈翠竹外形的语句并且概括其特征。 修长挺拔、枝叶茂密、颜色翠绿等 外形: 3、勾画出竹子用途的句子或者词语,分类概括其革命功绩。 搭过帐篷、盛过水、蒸过饭、做过扁担挑粮食、做过吹火筒、被当成容器送饭、修竹桥和竹滑道、被砍伐运输做建筑材料。 做过梭镖、摆过三十里竹钉阵。 生活上 战场上 4、文章的中心句是?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文本剖析 1.请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概括其特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排比、比喻、拟人,总写了井冈翠竹茂密繁盛、修直挺拔的姿态,把竹子比作“岗哨”“奇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井冈翠竹的革命风采。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编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真、反复、象征,写出了毛竹在血雨腥风的恶劣环境下生长,具有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象征着井冈山人民不畏残暴的铁骨铮铮。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拟人,赋予翠竹以人的行为和动作,生动形象写出了井冈翠竹投身新时期建设的热情和干劲,表现出它争先恐后 、势不可挡、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文本剖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引用白居易千古流传的名句,使翠竹的形象熠熠生辉;诗句在这里又语义双关,明喻翠竹旺盛的生命力,实喻井冈山人民坚韧顽强、浴血奋斗的革命意志。 文本剖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