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39152

5《七律·长征》 教案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187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七律·长征,教案
  • cover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从文字中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语言应用:正确理解诗句。背诵诗歌。 思维能力:感觉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主义精神。 审美创造:品读诗歌,想象诗词中描写的画面,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觉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走进单元,导入课题 1.了解单元主题和单元架构。同学们,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读页,我们来读一读单元导语: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这个单元还有两个重要的学习任务,读一读: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一主题,这个单元以时间为线编排了四篇课文。写于1935年的《七律·长征》,讲述1941年抗战时期英雄故事的《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的胜况。《灯光》中,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火下回忆起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战壕里的微光和战场上指引方向的一星火光。 2.导入课题。这堂课,让我们跟随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重温革命岁月。五上时,大家学习了五言律诗《山居秋暝》,对律诗有一定的了解。(律诗一般有八句,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 二、通读全诗,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通读文本。 1.让学生以个别读和齐读等形式读整首诗,相机指导朗读,注意正音和节奏。 2.轮读,复习律诗分为四联的特点。 我们来换个读法。全班一起来读前两句,然后每个组读两句。这样读体现了律诗的什么特点呢?两句一联,共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三、引入资料,感悟主题 1.补充资料,体会“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征,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资料) 引导学生留意资料中的数字“历时一年”、“二万五千里”、“十几个省”、“数十万敌军”。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字想到什么? 时间长,路程远,还要不断地和敌人战斗,这就是诗中的哪个字?(板书:难) 2.再读诗句,体会“不怕”。 面对困难,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介绍背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首一年来所战胜的艰难困苦,他满怀豪情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这首诗,告诉我们红军面对困难的态度就是———不怕。(板书:不怕) 3.看路线图,感知“万水千山”。 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路线。著名作家魏巍把长征称作一首史诗,称作地球的红飘带。把这红飘带拉直,就相当于地球的赤道直径。这根红飘带在现实中是红军走过的———万水千山。你怎么理解诗中的“万水千山”? 预设:就是红军走过了许多山,许多水。 追问:这么多的山和水,56个字的一首诗不能都写。诗中写到了哪些山?哪些水?(生说,不完整再请生补充,然后再出示) 诗的开头用“万水千山”来概括介绍,后面选了五个点(三座山、两条河)来具体地写,这样的写法就是———点面结合。 这“万水千山”,红军视若等闲。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相机解释等闲就是平常。)(生说完后请他读一读这两句,再全班读一读。) 四、自主探究,体会诗情 面对重重磨难,红军的态度就是不怕。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哪些地方写出了“难”,哪些地方表现出“不怕”。找到感受最深的一处,思考后和身边的同学交流。 交流一:颔联 1.你说说你的发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诗句怎么体现出“难”和“不怕”。(相机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理解“逶迤”和“磅礴”。) 预设:在红军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只是脚下翻腾的小小波浪,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只是脚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