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文人物传记典型考点 模拟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备考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于无声处守灯火 ①拨开梅雨的帘子,山水朦胧中,或许才是真的江南,连城市里的灯火也倏忽多了几分温情。临睡前,顾雅芬来到厨房,番茄蛋花汤已经在飘香,她望了望窗外,心里嘀咕着:不知道儿子张霁明回来的时候,雨会不会小一点? ②雨夜的另一边,张霁明正在自动化机房里为新研发的设备做着性能测试。他专注地盯着设备屏幕,一行行代码和数据在屏幕上跳动、刷新,映得他双眸愈发明亮。 ③张霁明的工作室在宁波市惠风东路。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我曾穿过都都葱葱的林荫道造访那里。初次见到张霁明,他正在和同事一起研究检修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刚准备向他打招呼,他的同事就提醒我,和他交流最好站在他的正前方,因为……同事用食指在自己的耳边绕了几圈,示意我他可能听不太清。我心领神会地和张霁明相对而坐。他敞开心扉,跟我讲起了一些往事。 ④3岁时,张霁明高烧不退,靠一针抗生素才有所好转。几天后,顾雅芬发现孩子叫不应了,目光也不再跟着声音转向了。意识到不对劲,到医院一检查,抗生素中毒导致孩子双耳听力几近被毁。 ⑤从那时起,张霁明的世界就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无声,对年幼的张霁明来说,可能只是安静,但顾雅芬清楚,无声就代表着迈不出本应开口学说话的第一步,意味着道路比别人崎岖。台阶比别人更长更陡,门也比别人更重更难开,每一步都将布满荆棘。 ⑥房间里立着一面落地镜,镜子前有一张矮凳。午觉睡醒,母亲抱着张霁明坐到镜子前,让他观察、对比说话的口型,模仿发音。遇到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话”“挂”“不”“波”等,母亲会把张霁明的小手放在她嘴边,让他感受发音时的气流:“话”,有气流,“杜”,没有;“不”,气流较大,“波”,气流很弱。母亲扯着嗓子一遍遍地教他,喉咙变得嘶哑,张霁明反反复复练习,嗓子也磨出了血泡。就这样,他终于克服了发音难关。 ⑦在哭与笑中,张霁明到了正式上学的年龄。母亲四处奔走,遇到一位老师,被母子的坚持打动,这才让张霁明上了普通小学。到了初中,课程比小学难多了,加上本身因为发音的问题有点羞于发问,张霁明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很多人劝他母亲:“这孩子怕是跟不上了,还是早点找找工作的门路,等初中毕业也能有个谋生。”年少的张霁明开始感受到成长的重量。 ⑧人仿佛会在瞬间长大。“小时候拼了命地学23个声母、24个韵母、4个声调,是被母亲哄着、推着往前走的。”张霁明一字一顿地说,如果不是母亲像铁一般地坚持,他一定会选择去走看起来最简单最好走的路,但渐渐地,他内心生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为了跟上学习进度,他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还经常借同学的课堂笔记学习,每次他都会借3本。“这样更全面,方便取长补短。”初二开始,他的学习成绩慢慢提了上去,到了中考时,甚至拿下了全校第一,其中数学还是满分。 ⑨当命运为你关上了大门,如果你永不停止努力,那它会给你开启另一扇门,让你有路可走。 ⑩这条路,其实也不好走。2000年,张霁明进入当时的鄞县供电局变电检修班,成为一名配电检修工。很快他发现工作上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他至今记得一个工作场景:晚上10点多,设备出现了故障,张霁明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处理好,找不到症结。他给设备生产厂家打电话,由于听不清对方说的话,对方也很难听懂他不够标准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对接到半夜12点多,还是没有处理好。 讲到这里,时间仿佛冻结了几秒钟,但感觉又那么漫长。在一旁聆听的我,陷入了沉默。 “学呗!我就不信我学不会。”张霁明打破静默。他说,他的办法其实很“笨”:反复看十几本厚厚的技术说明书,一行行、一页页地“啃”,把调度自动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