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货01 积累与运用类题型(易错易混+避坑技巧) 一、字音题易错易混突破方法 1.看是否违背拼写规则 如“iu、ui、u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有没有写成“iou、uei、uen”。另外,看调号的标注位置是否正确,如“君子好逑”中的“好逑”应拼写为“hǎo qiú”,却被拼写成了“hǎo qíu”。 2.谨防误读形声字 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字,其中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因形声字声旁而误读,是字音误读中最常见的现象。 3.熟练掌握多音字 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往往意义、词性也不同,因此其用法也不相同。我们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字的读音或意义。 4.准确区分同音字 同音字是语音相同的字,即声母、韵母、声调完全相同的字。 对于同音的形声字,我们要注意从形旁和字义上来区分,如“辨、辫、辩”,“婵、禅、蝉”等;常用的同音字,要从搭配上来区分,如“克服”不能写成“刻服”等。 5.改正习惯性误读 有些字在日常的使用中,很容易读错,从而误将错误读音视为正确的。 如“剖”的正确读音为pōu,很多人习惯性误读成pāo或pǒ;“麻痹”中“痹”的正确读音为bì,很多人习惯误读成pì或pí。类似这种错误的读音我们要注意改正。 6.不受方言的影响 在一些方言中,c与ch、s与sh、z与zh不分,这也给正确识读字音带来了困扰,如“暂”应读zàn而不读zhàn等。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方言的干扰,学说标准的普通话。 二、字形题易错易混突破方法 1.字形分析法 有些形近字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辨析这些字的形旁的意义来正确书写。 2.字音分析法 有些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我们可以通过声旁来纠正错别字。 例如:“未”读作wèi,用“未”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ei,如“味”“妹”“昧”等;“末”读作mò,用“末”作声旁的字,韵母一般有o,如“抹”“沫”“茉”等。 3.字义分析法 了解形近字的字义也可以帮助我们纠正错别字。 如有些同学把“一颗心”错写成了“一棵心”,这是因为不了解“棵”和“颗”的字义。“棵”作量词用,多指植物,如“一棵树”“三棵牡丹”等;而“颗”作量词用,多指颗粒状的东西,如“一颗珍珠”“两颗子弹”等。 4.据义定形法 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确掌握汉字,就应从三者关系入手,以义为纲,据义定形。 5.语境辨析法 有些汉字,应根据词(或熟语)的组合情况甚至根据语句的意思来确定用字。 如“变换”与“变幻莫测”,“旁证”与“旁征博引”,“留恋”与“流连忘返”,“厉害”与“利害得失”等,这些词如果脱离语境就很容易判断错误。 6.探索来源法 大部分成语都有来源,掌握它们的形体应结合其最初来源和典故。 如“程门立雪”“班门弄斧”“墨守成规”这几个成语中,“程(颐)”“(鲁)班”“墨(翟)”都是成语故事中的人物,故不能写成“城”“搬”“默”。 三、词义题易错易混突破方法 1.词义程度的轻重不同 例如:相信、信任。“相信”指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词义程度轻;“信任”指相信而敢于托付,词义程度重。 2.词义的着重点不同 例如:诡辩、狡辩。同样表示无理强辩,“诡辩”重在“诡”,即用欺诈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辩护;“狡辩”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辩护。 3.词义使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领略、领会。两个词都有“理解、体会、认识”的意思。但“领略”指对风味、风光等实际事物的体验、欣赏;“领会”指对内容、道理等抽象事物的了解、体会。 4.含义中的感情不同 例如:鼓舞、煽动、鼓动。这三个词都有“激发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是,“鼓舞”的含义中隐含着表扬的感情,只能用于好的人或事物;“煽动”的含义中隐含着批评的感情,只能用于坏的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