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四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政策。 (2)正确理解和认识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功能、社会保障的构成及主要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和总体要求。 (3)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第1课时 自主学习:再认再现教材主干知识 输入你的标题 建构知识体系 系统知识(一)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输入你的标题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2)按劳分配 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地位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适用范围 公有制范围内 基本内容 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续表 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必然性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意义: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2.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分类 主要内容 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财产性收入 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续表 经营性收入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 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 3.区分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要素分配、个体劳动所得 (1)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 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也会存在非劳动收入,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 (2)按要素分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既可以与非公有制经济相适应,也可以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按要素分配属于初次分配。 (3)个体劳动收入不包含按劳分配成分 个体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所以,个体劳动收入不包含按劳分配成分。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来自自身的管理和劳动、经营和投资,是综合分配所得。 (4)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两者都属于劳动性收入,但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是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 4.树立正确劳动观,弘扬劳动精神 树立正确劳动观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弘扬劳动精神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