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0691

第23课 “蛟龙”探海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27402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课堂,23课,蛟龙,探海,教学设计,无忧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蛟龙”探海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采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了解相关科学事件。 2.结合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事件的重要意义。 3.深入理解探海背后的科学精神,感受海试团队的协作精神与科技报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科研人员在探索过程中展现的精神品质,理解深海探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讨科学精神,感受其魅力,理解其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提取信息,梳理内容 任务三 理解内容,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国之重器的命名原因 中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命名“蛟龙号”,寓意蛟龙人海,让“中国龙”游向深海,探索海洋奥秘的精神。 命名共性: 国之重器之浪漫命名,是文化基因与科技自信的共鸣,是“中国式浪漫”的符号表达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古老智慧为科技铸魂,现代探索为传统续章。 中国科技的崛起始终根植于文化血脉亦终将反哺人类文明的星空。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许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2018年8月11日,他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写作背景】 出处: 节选自《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序章《人类的极地探索》(作家-出卷网-、青岛-出卷网-2016年版)。 背景: 2012年6月24日,水下是“蛟龙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7020米,天上是“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手控交会对接。这两大高新科技事件,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梦想。 创作: 2014年,许晨跟随“蛟龙号”深入西太平洋,亲临“蛟龙号”深潜探海现场,实地采访了包括“蛟龙号”研发、深潜、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深潜事业的参与者。他于返航后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手法,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兼具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被称为“文学的报告”。 其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纪实性。 【字音字形】 【理解词语】 憧憬:向往。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含褒义)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清玉案·元夕》 浩瀚无际:水势盛大,没有边际。 风雨交加:风和雨一起袭来。形容天气恶劣。 电闪雷鸣:雷电交加,即将下大雨的样子。(也比喻声势很大或速度极快。) 矗立:高耸地立着。 近义词辨析: 矗立: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耸立: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 屹立: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带赞扬色彩。 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 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的样子。 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突袭: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 宏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 任务二 提取信息,梳理内容 1.按时间顺序介绍“蛟龙”探海的来龙去脉。 2.“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对我国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3.阅读4-15段,理清“蛟龙”探海具体历程,完成表格。 1.按时间顺序介绍“蛟龙”探海的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