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3775

必修4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一轮复习

日期:2025-05-24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494149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认识,必修,练习,一轮,统编,思想政治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和改正错误。 (3)掌握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建|构|知|识|体|系|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系统知识(一) 认识与实践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类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     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    的认识 反映形式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认识的   阶段 联系 感性认识(基础、前提)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强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挫折。 2.如何理解实践的概念、形式 人 人是实践主体,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 改造 客观 世界 客观世界是实践的客体,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改造    的活动才是实践,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并非实践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       (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和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目的在于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性 活动 实践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人改造客观世界是在人特有的意识指导下, 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      [点睛] 运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知识理解实践的概念,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3.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理解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人们)、实践的   (客观世界)和实践的   ,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物质性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区别 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主观能动性 理解 实践是人有   、有意识(意识、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区别 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3)社会历史性 理解 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和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着的(实践的主体世代延续、实践的客体无限变化) 区别 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 侧重点 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4)直接现实性 理解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区别 意识指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实践 侧重点 强调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辨析] 注意区分实践的特点与意识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世界。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1.(2024·福建高考)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 500米,高寒缺氧、冻土坚实、土壤贫瘠、大风凛冽,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为破解那曲植树难题,2016年科技部启动那曲植树关键技术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