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1)理解中华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历程,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中华传统文化需要辩证评价的原因,明确学习、研究、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明确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 (4)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作用,理解新时代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第1课时 自主学习:再认再现教材主干知识 |建|构|知|识|体|系| 系统知识(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基本理论·整理强化] 1.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基本内涵 角度 是什么 不是什么 文化 的含义 广义 的文化 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包含人类劳动的自然物 狭义 的文化 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经济、政治、各种实践活动及成果 文化的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实践、文化生活 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如器物、行为、制度等 思想、观念、意境等 (2)文化的来源: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 (4)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区别 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联系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 [强调] 明确有关文化的几个观点 (1)区分意识形态的文化与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主要是看它是否带有阶级性质。意识形态的文化带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没有阶级性。 (2)要明确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文化的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要明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的功能 功能 具体体现 引领 风尚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精神指引———提升文明素养) 教育 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 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服务社会———提供精神食粮) 推动 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力量源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塑造 人生 优秀文化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民族 复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 [即时评价·澄清微点] 一、判断题 (1)针灸属于文化中的意识形态。 ( ) (2)某些“网红打卡地”终因缺乏文化内涵而沉寂,可见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 ) (3)科学素养在人们的文化素养中居于核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