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目标导引:1.结合实例,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角度综合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及过程。 2. 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常见的三大类岩石及主要地貌景观。 第*页 研习任务一 岩石圈的组成 教材 认知 1. 岩浆岩 类型 形成过程 常见岩石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侵入 地壳上部 ,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 岩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 岩 地壳上部 花岗 玄武 提示:一般下层沉积岩层的形成时间早于上层沉积岩层的形成时间,即下层岩层老、上层岩层新。 化合物 石灰岩 层理 化石 高温、高压 大理 [重点研讨] 三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和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类型 形成 特点 常见岩石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岩石 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砾岩、砂岩、石灰岩、页岩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片理构造 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合作 研讨 当地时间2020年10月28日,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罗斯某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了鱼龙化石。该化石呈现在曾被台风“美莎克”破坏的巨石上。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9 000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2 500万年。 1. 简述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这块存在鱼龙化石的岩石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提示: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鱼龙这种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的遗体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2. 试判断俄罗斯某考古项目的参与者发现鱼龙化石的巨石属于哪类岩石。(地理实践力) 提示:沉积岩。 研习 经典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1~2题。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第1题,由“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冷却较慢。 D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解析:第2题,生产优质砚台的原料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 D 第*页 研习任务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材 认知 2. 过程 相互转化 喷出岩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冷却凝 固 提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岩浆 岩浆 矿产资源 地貌景观 物质交换 自然环境 [重点研讨]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合作 研讨 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 A. 花岗岩 B. 板岩 C. 片麻岩 1. 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