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4021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第二节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应用课件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57789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应用,变化,高度,太阳,正午,课时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第2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应用 第*页 研习任务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  认知 1. 太阳高度 地平面  仰角  直射点  晨昏线  正午  3.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a  赤道  b  直射点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日期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 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 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极 点 思考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提示:太阳高度是线面角,正午太阳高度只是特定时刻(地方时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如下图所示: 北回归线  南半球  南回归线  北半球  极点 (2)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昼最长、夜最短。是否正确? 提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其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并不是昼最长、夜最短。 [重点研讨] 1. 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表所示: 日期 太阳直射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春分日和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 季节变化规律 地区 达全年最大值 达全年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 夏至日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时(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达90°) 冬至日 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时(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达90°) 夏至日 赤道 春分日、秋分日 冬至日、夏至日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 注:公式中的H为所求的正午太阳高度;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纬度之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除按公式计算外,利用图示法也非常便捷。 如下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A)=90°-(40°-10°)=6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是H(C)=90°-(10°+23°26')=56°34'。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黑夜。 4. 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方法一: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方法二:通过节气来判断。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地纬度差计算。 方法四: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基本确定原则: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经线。 方法一: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方法二: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合作  研讨   11月22日,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观测房屋采光状况时,发现甲楼阴影恰好投在乙楼中央挡住乙楼1~3层中部(如下图所示),该地纬度为31.8°N、经度为117.2°E。 1. 12月22日,该地理小组再次观测,发现甲楼阴影投在乙楼的层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地理实践力) 提示:甲楼阴影投在乙楼的层数明显增加,高于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