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2025年中招模拟测评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2025年清明节,200余名网友为长眠在洛阳的唐代诗人孟郊立新碑的事情被全网热议。为此,班级准备开展“了解洛阳,感受文脉”主题学习活动,作为筹备组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洛阳,请你完成下列任务。(共6分) 漫步洛阳城,目光所及皆是美不胜收的画卷:龙门石窟的佛像静立千年,殷红的霞光晕染伊河,为斑驳的崖壁镀上一层震hàn的鎏金;应天门的雕liáng 画栋间,依稀可见盛唐气象,朱檐碧瓦似旧时冠冕,诉说着“天下之中”的辉煌。穿行于老街巷陌,牡丹的馥郁与青铜器的冷冽交织成时光的诗行,一步一景皆是文脉的注脚,令人沉醉于这座古都的厚重与风雅。触摸洛阳的一草一木,能够提升我们对千年文脉的理解,从而让我们能更好地完成“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目标。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震 hàn 雕 liáng 画栋 (3)文段中的画线句是病句,请改正。(2分) 2.小组成员写了一段与洛阳应天门和文学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3分)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与文学史的双重见证者,洛阳应天门以巍峨身姿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学意象。 : , ; 。 ①则衍生出“流动银河映阙”的诗意想象 ②日间青瓦朱门的建筑本体彰显着“天下第一门”的皇家威仪 ③夜幕下金色灯辉与斑驳砖石构成的视觉交响 ④在文学创作中,应天门的双重意象尤为显著 3.小组成员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洛阳的发展过程,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洛阳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构建了独特的文学发展脉络。这座十三朝古都的文学基因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周南》中的《关雎》《蒹葭》等作品即诞生于河洛地区,奠定了“思无邪”的诗学传统。汉魏时期,洛阳文学迎来首个高峰。贾谊以《过秦论》开创政论散文先河,张衡的《二京赋》成为汉赋典范。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为核心,形成了“三曹七子”的创作群体,使洛阳成为“汉魏文章半洛阳”的文化磁场。隋唐时期,洛阳文学进入鼎盛阶段。孟郊“月明直见嵩山雪”的洛桥晚望、白居易“洛阳城里春光好”的羁旅愁思,均以城市景观为意象载体,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永恒的诗意符号。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洛阳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杜甫、李商隐等诗人均在此留下传世佳 语文试卷 第1页(共6页) 作。北宋时期,司马光于洛阳独乐园历时十五载编纂《资治通鉴》,由此开创了史学与文学深度交融的典范。 洛阳: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 先秦时期:河洛地区诞生《关雎》《蒹葭》等诗篇 ① 北宋时期:④ 开创了史学与文学深度交融的典范 4.在主题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找到了下面一幅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补充材料撰写一段解说词,向同学们阐释洛阳与语文的关联。(3分) 【补充材料】 图片的主体建筑为标志性建筑明堂。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又称“万象神宫”“通天宫”,是唐、武周时期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巅峰之作”。明堂前面的牡丹为洛阳的市花,刘禹锡在《赏牡丹》中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感知洛阳,感受千年文脉。春天,我们漫步龙门山,看到香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