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二十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原因 ⑴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①各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方式不同,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同。 ②各国占有殖民地的多少不同。 ③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2、原因 ⑵ 政治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矛盾激化,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 ②两大军事集团: ①三对矛盾: ●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 ● 1907年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⑶ 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⑷ 思想原因: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英德矛盾(争夺世界霸权) ●法德矛盾(领土争端) ●俄奥矛盾(巴尔干半岛) 同盟国:德国、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法、俄﹑意、塞尔维亚、比利时、美国、中国、日本、罗马尼亚、希腊等 两大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879年 意 德 奥匈 1882年加入德奥集团 俄 英 1892年 1904年 1907年 法 三 国 同 盟 三 国协 约 目的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表现 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影响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2、条件 ⑴ 20世纪初,世界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 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抗击德奥侵略,具有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①从战争起因看,交战国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 ②从战争过程看,各国的军事行动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 ③从战争结果看,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瓜分和掠夺,巴黎和会是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西线 南线 东线 德奥联军对战俄军 德国对战英法 奥军对战俄军和塞尔维亚军 决定战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战线及交战双方 战争阶段及重大战役(事件) 1914.8-1918.11 西线 东线 南线 英法—德 俄—德奥 俄-奥 第一阶段(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马恩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美国、中国参战,同盟国战败 1.三条战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施利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 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3—4个月结束战争 施利芬计划制定 (1)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爆发 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告终,标志其“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英法联军伤亡26.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 2.战争进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日本参战: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2.战争进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16年2月21日,凡尔登战役爆发。此次战役中,双方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