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录 Part One. 戊戌维新运动 Part Two. 义和团运动 Part Three. 八国联军侵华 Part Four. 民族危机的加深 Part One 戊戌维新运动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清朝中央及地方许多官吏也为《马关条约》丧权过重而不满,他们有的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有的主张废约再战。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中国近代史重大转折: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的成功、战败的冲击、列强的瓜分...种种因素下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荡。 惨败的结局使光绪皇帝蒙受到难以承受的耻辱与刺激。他痛感国事危艰、危亡在即。 前线将领、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18个督抚中10个反对和约,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云集京师的举人们义愤填膺,奔走相告。为首的康有为用一昼两夜,起草了长达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三百多人连署。(“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 材料一: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特别是由列强的干涉和因赔款须借款而引起的列强对中国的争夺,试图瓜分中国的阴谋逐步付诸实践......一些仁人志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危亡的出路。清政府迫于形势,渐渐放宽了对民间创办实业的限制,民族资本中比较强的力量是轻纺工业。 ———据马勇《中国近代通史 第4卷》与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思考:据材料及结合所学,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阶级: ... 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意识觉醒;西方思想进一步传播;维新思想传播; 1.背景 《孔子改制考》的基本思想是儒教与中国的义理制度皆由孔子所创立,孔子是创教和改制立法的教主圣王;孔子创教改制的精义是拨乱世致太平;孔子以布衣之身立法改制,“事大骇人”,故假借古代先王名义。 ———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据材料分析,康有为思想有何特点?为什么要借助孔子名义,反映了什么?在当时有何作用? 特点: 目的: 作用: 托古改制 减少变法阻力,反映资产阶级软弱性 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引言部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一、戊戌维新运动 类别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的103天里,颁布了一百多道变法诏令。 据材料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你觉得如何?这次改革有何积极作用? 一、戊戌维新运动 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经济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上:新思想的传播; 2.内容 结果: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杀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维新派 顽固派 VS 维新人士 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 官僚贵族 人少势微 无兵无权 大权在握 实力强大 材料 在仅仅103天的变法运动中光绪帝就连续发布了110件上谕,使人们颇有应接不暇之感,造成了“朝野上下,颇有民不聊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