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1课核舟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罔不( ) 糁之( ) 多髯( ) 壬戌( ) 器mǐn( ) ruò( )篷 tǎn( )胸露乳 jiǎo( )首昂视 椎jì( ) 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左手倚一衡木 ____同“ ”,意思:_____ (2)诎右臂支船 ____同“ ”,意思:_____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同“ ”,意思: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罔不因势象形( ) (2)尝贻余核舟一( ) (3)其船背稍夷( ) (4)曾不盈寸( ) (5)盖简桃核修狭者( )( ) (6)通计一舟,为人五(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轩 B.可 C.奇 D.若 5.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动词,可译为“去”“往”。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3)石青糁之( ) (4)左臂挂念珠倚之( ) (5)无丝竹之乱耳( )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6.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_____。 (2)舟尾横卧一楫。 _____。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_____。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_____。 (5)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的不同之处是: _____; _____。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属事理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载,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8.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朝____编辑的《_____》,作者_____,___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____文。 (2)核舟的主题是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 (原文中词)一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一句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9.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8分) (1)【剪纸知识】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2)【剪纸欣赏】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3)【我看剪纸】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0.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