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乘法口诀求商(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准确、快速地计算表内除法。能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列出乘除法算式并解答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根据乘法口诀正确列出乘除法算式,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乘除法的意义,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从乘法算式推导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反之亦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练习题卡片、准备小奖品(如卡通贴纸、小书签等)。 学生准备:复习乘法口诀表。 四、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2)”是表内除法(一)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口诀和简单的除法运算,对乘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重点学习如何利用乘法口诀快速准确地求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还为后续学习更为复杂的除法运算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教材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题卡: 4×2= 6×5= 2×9= 6×3= 5×5= 3×4= 2×4= 5×4= 20÷4= 35÷5= 12÷3= 10÷2= 请学生快速口算,并说一说计算时运用的乘法口诀。随机抽取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判断对错。通过复习乘法口诀求积和求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问题情境: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屉装 4 个包子,装了 6 屉包子。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信息,思考从这些信息中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每屉装 4 个,装 6 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屉装 4 个,可以装几屉?一共有 24 个包子,可以装 6 屉,每屉装几个? 解决问题,理解乘除法关系 解决乘法问题:对于 “每屉装 4 个,装 6 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求 6 个 4 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列式为 4×6。让学生回忆乘法口诀 “四六二十四”,得出结果为 24 个。 解决除法问题: 针对 “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屉装 4 个,可以装几屉?”,引导学生理解这是求 24 里面有几个 4,要用除法计算,列式为 24÷4。启发学生思考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因为 “四六二十四”,所以商是 6,即可以装 6 屉。 对于 “一共有 24 个包子,可以装 6 屉,每屉装几个?”,让学生明白这是把 24 平均分成 6 份,求 1 份是多少,同样用除法计算,列式 24÷6。根据 “四六二十四”,得出商是 4,即每屉装 4 个。 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4×6=24、24÷4=6、24÷6=4,组织小组讨论,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乘法算式的积作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是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乘法口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求积,还可以求商。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深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