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六年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堂笔记 1 北京的春节 项目 内容 作者 老舍:满族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 会写字 cù jiǎo tān bàn zhēng zhǎ xiāo rán qī fàn bǐ hè jiào luò tuó 醋 饺 摊 拌 筝 眨 宵 燃 戚 贩 彼 贺 轿 骆 驼 易错提示 醋:左半部分是“酉”,不是“西”。 燃:左右结构,四点底不要写到火字旁的下方。 多音字 gēng(万象更新) guàn(白云观) jiàn(间断) 更 观 间 gèng(更加) guān(观看) jiān(时间) 形近字 饺(饺子) 摊(货摊) 宵(元宵) 贩(商贩) 较(比较) 瘫(瘫痪) 霄(云霄) 贬(贬值) 听写 词语 高醋 饺子 摆摊儿 杂拌儿 风筝 眨眼 通宵 燃放 亲戚 小贩 彼此 贺年 轿车 骆驼 热情 万象更新 鞭炮 间断 万不得已 截然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词语 积累 四字词语: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无暇顾及 悬灯结彩 独出心裁 各形各色 近义词:充足———充裕 娴熟———熟练 热情———热忱 反义词:充足———匮乏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娴熟———生疏 词语搭配: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放鞭炮 逛庙会 词语 理解 擦黑儿:天色开始黑下来。 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 蜜饯:用浓糖浆浸渍的果品等。 无暇顾及:没有时间来管或关心某些人或事物。比喻十分繁忙,没有闲暇的时间做别的事。 悬灯结彩:挂起灯笼,结上彩带。形容喜庆、欢乐的场面。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残灯末庙:比喻事物临近尾声,快要结束了。 项目 内容 重点句 理解 1.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形象地说明了北京春节的序幕是在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拉开的。)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非常自然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了粥的材料丰富,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 3.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写出老北京人过年吃饺子要就着腊八蒜的习俗,极富生活气息。) 4.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从第一句话中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的重视,感受到除夕热闹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 5.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由于文章前面已经写了四个高潮,所以此处用“又”字,反映出作者在组织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6.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还与课文的首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课文 结构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过年前的准备 (1~7) 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 除夕的热闹场景 北京的春节 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 过年时热闹的场景 (8~13) 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欢乐情景 北京春节的结束(14):正月十九结束 课文 主题 本文作者用朴实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写法 采用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示例: 着重突出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五天的习俗活动,其他略写,使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