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75353

第三单元第一课《历史文化名城》教学设计+课件 黑教版《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校本课程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728947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单元,一课,历史文化名城,教学设计,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历史文化名城》教学设计 课题 《历史文化名城》教学设计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地方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哈尔滨市从渔村发展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理解中东铁路的修建对哈尔滨的影响;知道哈尔滨是“一国两朝”(金朝、清朝)的发祥地,认识其历史地位。2.分析外国移民对哈尔滨多元文化形成的贡献。通过地图标注、图片对比、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和形成历史思维。3.增强对家乡哈尔滨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感悟多元文化交融的意义;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如中东铁路的修建)的双面性。 重点 中东铁路的历史作用、哈尔滨作为“一国两朝”发祥地的地位。 难点 辩证分析中东铁路对哈尔滨普通市民生活的影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哈尔滨新旧对比图(渔村 vs 现代都市),提问:“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有何不同?”出示中东铁路老照片,引发学生对“铁路如何改变城市”的思考。 初步感知哈尔滨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关注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关键作用 讲授新课 活动1:铁路之城———中东铁路的“双面性”学生在空白地图上画一画中东铁路的路线,起点(哈尔滨)、西线(满洲里至欧洲)、东线(绥芬河至太平洋)。展示中东铁路相关图片,出示视频中东铁路给哈尔滨带来的繁荣经济。教师提供资料卡片(沙俄侵略背景 vs 铁路带来的经济繁荣),学生分两组辩论:“中东铁路是‘掠夺之路’还是‘发展之路’?”活动2:移民之城———多元文化的交融图片对比:展示哈尔滨老照片(俄式建筑、欧洲移民生活场景),学生分析“外国移民带来了哪些变化?”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俄国工程师”“中国工人”“普通市民”,用简短台词表达不同群体对铁路修建的感受。教师讲述“中东铁路修建后普通市民的艰苦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铁路带来繁荣,但底层市民依然贫困?”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哈尔滨历史中最触动我的故事”,并分享理由。活动3:“一国两朝”发祥地———历史的厚重播放金上京遗址纪录片片段,提问:“哈尔滨为何被称为‘一国两朝’发祥地?”展示金代文物图片(如铜镜、陶器),学生尝试描述其历史价值。 通过地图操作和辩论活动,培养辩证思维和合作能力。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中普通人的命运。情感表达强化对家乡历史的责任感。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核心(铁路、移民、王朝发祥地)。口号创作:学生分组设计一句“哈尔滨历史文化宣传标语”(如:“百年铁路穿城过,千年文明在心中”)。 整合知识框架,强化逻辑性。标语创作激发创造力,升华家国情怀。 课后作业 基础作业:绘制“哈尔滨历史时间轴”,标注中东铁路修建、金朝建立等关键事件。提高作业:采访家中长辈,记录一条关于哈尔滨老建筑或移民文化的故事,并配图说明。拓展作业: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一日游”路线图,包含中东铁路旧址、金上京遗址等景点,并撰写导游词。 板书 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 一、铁路之城:中东铁路的“双面性” 二、移民之城:多元文化交融 三、王朝发祥地:金与清的历史印记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件网) HARBIN 历史文化名城 黑教版《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探 秘 中 东 铁 路 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有何不同 哈尔滨 HARBIN 历史上,哈尔滨曾经只是一个小渔村,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逐渐兴盛,成了一座繁华的大都市。 HARBIN ONE ONE 铁路之城 1 HARBIN 在此添加标题 单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