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1 动能与势能 教学设计 课题 12.1 动能与势能 单元 第十二章 机械能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构成了机械能单元的基础部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我们将深入探究动能、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这些能量形式是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变化的,而且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把握这些能量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本节的学习内容将为我们后续深入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中能量转换的奥秘。 2022新课标要求 3.2.1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以及从日常生活中会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基本是很模糊的感性认识,需要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和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理性的科学认识。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适当器材,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动能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大小跟质量、高度的关系。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 2.能说明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科学思维: 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设计实验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能量影响因素,经历猜想 验证 结论的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生活实例感受能量应用,养成观察与思考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们虽然对能量这一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理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但是他们对于能量的系统性认知仍然显得不足。这表明学生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能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生们已经展现出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注意到能量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和作用。然而,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学生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应用,特别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一种在实验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的方法,这对于科学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教育者应当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们掌握并熟练运用控制变量法,从而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 1.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2. 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 1.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的实验设计2.能量概念的抽象理解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斜面、小球、木块、沙坑、质量不同的物体、弹簧、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飞行的子弹击穿木板、高处坠落的花盆、拉开的弹弓。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如何对外做功?” 观察现象,思考并回答:物体能对外做功,具有能量。 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引出 “能量” 概念,建立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讲授新课 1. 能量概念 讲解: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即具有能量,单位为焦耳(J)。 举例:流水推动叶轮、运动的汽车撞击障碍物。 2. 动能探究 定义:通过运动物体做功实例(如风力发电)引出动能定义。 实验探究: 猜想:动能大小与速度、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 用斜面小球撞击木块,通过木块移动距离判断动能大小(转换法); 控制变量法: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滑下(探究速度影响)、不同质量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探究质量影响)。 演示实验:引导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结论:动能与速度、质量成正比。 3. 势能探究 重力势能: 定义:通过高空坠物、打桩机重锤举例。 实验:用不同质量物体从不同高度砸沙坑,观察凹陷深度(转换法)。 结论:重力势能与质量、高度成正比。 弹性势能: 定义:演示拉伸橡皮筋、压缩弹簧做功。 归纳:弹性势能与形变程度、材料有关。 4. 课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