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培养夹叙夹议综合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3、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领会阅读求知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习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部分句子的含义。 难点:准确把握“读书”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深刻含义,养成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提问:为什么要读书?你读书的感受是什么?你读书的目的是?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那到底读书这件事是幸福的事还是不幸的事,读书人是幸福的人还是不幸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谢冕老先生的文章《读书人是幸福人》,看一看他的观点和理解。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谢冕,福建省福州市人。曾用笔名谢鱼梁。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2、梳理字词 3、播放名家朗诵视频,初步感知课文 4、结构特点:总-分-总 三、分析探究 1、第1段 (1)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2)为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 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阐明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总结了“两个世界”的观点:一个是人人都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3)“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精神世界 (4)作者说“精神的不平等”体现在哪方面? 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通过第1段可以看到作者所提出的的观点十分新颖,表述也直接明朗。 2、第2段 (1)第2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2)“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是指什么? 我们能在有限生命中获得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并且不同时空的他人的世界能获得无限多的知识。 (3)阅读究竟能带给人什么? 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3、第3段 (1)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有什么作用?并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2)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递进关联词,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2段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第3段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作者认为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3)在本段中,作者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来阐明分论点?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主要通过举例论证来阐明分论点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人们正是从往哲先贤、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这是总说。后面运用《论语》、《史记》、《正气歌》、马克思、鲁迅、列夫·托尔斯泰、歌德、拜伦这8个排比句来具体说明。最后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4、第4段 (1)找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