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重难点: 1.重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知识梳理: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 列宁领导) 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3)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4)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 3.作用(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最初仅有4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南高加索联邦) 注意区别:俄国名称变迁: ①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②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③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④俄罗斯:1991———现今 2.苏联工业化 提出时间、人物:1925年 斯大林 目的:实现国家工业化 (3)开始时间:1926年 (4)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5)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6)成果/作用: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7)评价:苏联工业化的特点: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指令性计划的优点: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指令性计划的缺点: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年底到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目的: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3.措施: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弊端: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①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②为苏联军民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措施有哪些?) 1.经济上:①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②实行农业集体化。 2.政治上: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