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08784

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设计 (1)

日期:2024-06-26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19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多民族,国家,教学设计
  • cover
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融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2学情分析 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更应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理解我们的时代特征,明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3重点难点 重点:各民族之间的状况与关系。 难点:各民族共同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爱我中华》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二、新课学习 思想驿站:想一想 (1)你的班上有少数民族吗?(2)你了解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1)各抒己见:图片展示的属于哪个民族?答: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苗族。 (2)除汉族外,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有壮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17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15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怒、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京、德昂、保安、裕固、基诺15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高山、珞巴、门巴、赫哲、鄂伦春、塔塔尔、独龙7个民族。 (3)介绍一个你感兴趣的民族:风俗习惯、文化瑰宝、代表人物等等。 风俗习惯:傈僳族的刀杆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泸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现在演变为每逢节庆都举行上刀杆表演。 每逢节庆日,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上刀杆时,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夜幕降临后,在节日场地上燃起一堆篝火,男女老少围绕着火堆载歌载舞,待篝火燃成一大堆通红的火炭时,镖悍的傈僳族男子赤脚跃入“火海”之中,手舞足蹈,狂奔乱跳,踢的火花四溅,浓烟滚滚,还用滚烫的火会把脸抹得漆黑。这一活动就是傈僳族的“下火海”。 傈僳族是敢“上刀山”,敢“下火海”的民族。 文化瑰宝: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凡遇结婚、盖房或收获时节,总要尽情歌舞。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大量富于民族特色和生活感染力的诗歌曲调,内容可分为生产调、盖房调、收获调及逃婚调等。傈僳族的诗歌通常都是七字句式,有严格的对仗。诗歌和曲调形成了固定形式,所有的诗歌都可以吟唱。常见的曲调有“莫瓜”、“由野”、“掰史”等。曲调有的高吭激昂,有的低沉感伤。演唱时,往往配以琵琶、四弦、口弦等。舞蹈的动作矫健有力,生动活泼,节奏性强。傈僳族民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洪水泛滥、人类起源、大山大箸的来源等.如《天神捏地球的传说》《洪水滔天》《兄妹成家》《天狗吃月亮》等等;反映善良正直和凶残邪恶相斗争的如《绿斑鸠的故事》、《阿普和阿邓的故事》、《姐妹俩》等;在歌颂民族英雄和反帝斗争的故事中,“恒乍绷和木必扒”的传说家喻户晓。 傈僳族代表人物:傈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