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90860

4.1第四单元《端午今昔》第1课—端午传情 精品课件(53页)

日期:2025-11-1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2383029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四,单元,端午今昔,1课,端午,传情
  • cover
(课件网) 请同学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01 最流行的说法 02 最古老的说法 03 接地气的说法 04 最科学的说法 你想先听哪一个?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因政治理想破灭,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划龙舟寻找他的遗体,投粽子防止鱼虾噬咬其身体,为了寄托哀思,逐渐演变为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最 流 行 说 法 请同学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吴越地区的龙图腾祭祀·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长江中下游的吴越部落,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五月初五进行祭祀活动,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后与屈原传说融合,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请同学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最 古 老 说 法 ·驱邪避疫的时令习俗· 五月“恶月”说:古人认为五月天气湿热,毒虫滋生,易发瘟疫。端午的挂艾草、配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均源于驱邪避毒。五月五日为“恶日”需以菖蒲、朱砂等辟邪。 请同学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接 地 气 说 法 ·现代认知· 端午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既有自然崇拜的痕迹,也有历史人物的纪念意义。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认可其文化多样性。 请同学们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最 科 学 说 法 五月初五(农历)· 过端午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 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自古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作为传统节日,它拥有众多的记录者,不信的话,继续瞧瞧看吧! 七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端午今昔 端午传情 第 一 课 义务教育教科书 艺术·美术 达州铭仁园中学 樊卓 任务一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同学们找一找,古诗中提到了哪些端午习俗? 樱桃桑葚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贴, 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李静山 节令门·端阳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宋·陆游 乙卯重五诗 樱桃桑葚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贴, 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李静山 节令门·端阳 这首诗的前两句点明端午应季食物(樱桃、桑葚)和驱邪植物(菖蒲)以及雄黄酒,生动再现清代北方端午的节令特色。后两句家家户户门前贴辟邪灵符,将“辟邪灵符”与“躲债”联想,反映市井百姓的生活智慧,兼具趣味性与社会批判。 这首诗写人们在端午节当天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诗中既写景,又叙事,不但描绘了榴花繁盛的山村风光,还有端午时节吃粽子、插艾蒿、储药、点丹的风俗。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栩栩如生的描写中,诗作清新自然。 樱桃桑葚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贴, 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李静山 节令门·端阳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宋·陆游 乙卯重五诗 感知发现 1 小组讨论: 你还学习过哪些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请说说其中讲到哪些端午节习俗。 任务一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端午节习俗,主要围绕祛病防疫、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主题展开。这些习俗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密切相关。 包粽子 挂菖蒲、艾草 点雄黄 赛龙舟 屈原像 关于端午的古诗词,都表达了欢快的场景,也表达了人们对端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