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创新初三期末考试试卷 历 史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23课 考试时长为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南方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本地区消失,而玉器和大型祭坛在中原夏商周文明中找到延伸现象。这表明( ) A.中原文明辐射四方 B.区域文明进程趋同 C.中华文明一体发展 D.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2.据云梦出土的《秦简》《秦律》记载,当时,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工师等“工隶臣”也为国家所有,于是出现了“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现象。这些政策( ) A.改变了秦朝社会阶层结构 B.体现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 C.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萎缩 D.反映出“工商食官”体制趋于严密 3.与《史记 天官书》相比,东汉《汉书 天文志》的内容更为丰富:除了各星名称、方位外,还记载了诸如秦二世“残骨肉、戮将相”,汉高祖、汉文帝驾崩,汉武帝废陈皇后,窦太后去世等重大政治事件,星象预警也更为详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主流思想影响加深 B.观测技术有所进步 C.政治局势不断恶化 D.社会经济日益繁荣 4.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由庄园主雇佣佃户垦殖的庄园农业,由流民领袖率领流民或部曲主人统领部曲从事的流民部曲农业,由背井离乡、彼此有亲缘或地缘关系的流民在人迹罕至、且能耕种之处从事的桃花源农业,由国家组织兵员对国有土地进行的军垦农业。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动摇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D.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5.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以精炼明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当时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地理面貌和风俗人情,是后人研究印度阿育王时代历史的珍贵资料。以下科技文化成就与《佛国记》的写成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 A.《禹贡地域图》 B.《肘后备急方》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6.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词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C.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D.掀起了民众健身热潮 7.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 C.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 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8.清朝的地方大员总督和巡抚往往同驻一省会,职权互有重叠,互不统属,都有向皇帝上奏的权力,经常出现督抚不和,互相攻讦,致使对方下台的局面。这一制度设计( ) A.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体现了治理水平低下 D.反映出清朝吏治败坏 9.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松江府“所由供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臬苎,嘉湖之丝纺,皆恃此女红末业,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 ) A.专业市镇得到发展 B.纺织业经济地位突出 C.经济结构明显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10.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对鸦片问题只字未提,但条约规定,对于没收和销毁的英商毒品,“以洋银六百万元偿补原价”。这一规定( ) A.扭转了英国的贸易逆差 B.打破了清政府的封闭体制 C.满足了英国的侵略要求 D.刺激了列强对华鸦片走私 11.厘金是一种临时应急的商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