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己亥杂诗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学者、文学家。一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为文奥博纵横,诗词瑰丽奇肆,皆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己亥杂诗》《病梅馆记》等。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这一年诗人48岁,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着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三百余首诗,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其中一首。 sǒu sòu 擞 释义 [抖擞]振奋;振作。 释义 用通条搅落或抖落炉灰。 (精神抖擞) (擞抖抖) 多音字 古诗讲解 听示范朗读,画出节奏。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 州 生 气 恃 风 雷, 万 马 齐 喑 究 可 哀。 我 劝 天 公 重 抖 擞, 不 拘 一 格 降 人 才。 / / / / / / / / 九州生气恃风雷 诗意: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依靠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万马齐喑究可哀 诗意: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恃一种悲哀 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 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 (《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我劝天公重抖擞 诗意: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 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 “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不拘一格降人才 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 诗意: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材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状。“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诗的后两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概括主旨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要改变这种沉闷和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廷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全诗气势磅礴,寓意深刻。 层次梳理 己亥杂诗 万马齐喑 重抖擞 生气恃风雷 降人材 社会现状 国家希望 人材被扼杀 希望在人材 忧国忧民 憧憬未来 随堂练习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是( ) A.对景色的赞美 B.对友情的怀念 C.对家乡的思念 D.对人才的渴望 D 解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译文: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我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