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基本史实;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对其进行评价;通过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内外因结合的历史分析方法。(史料实证) 3.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苏联模式的推广 (1)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表现:⑴建立经互会:①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②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⑵ (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3、拓展: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①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重点经济改革,尤其是农业)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失败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点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重点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2)影响:①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②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东欧剧变 (1)原因:⑴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内因) ⑵ 客观原因:① 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②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外因) (2)表现: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苏联解体 (1)导火线:八一九事件(1991.8.19) (2)解体: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1991年年底解体。 问题探究: 1.探究苏联解体的原因。 提示: (1)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 2.探究苏联解体的影响, 提示: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认识? 提示: (1)启示: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