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08811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共33张PPT+视频)

日期:2025-11-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784066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衰亡,视频,PPT+,33张,课件,唐朝
  • cover
(课件网)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03 02 01 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统治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的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04 历史解释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朝政腐败: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上(唐玄宗)晚年自恃承平, 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 ———《资治通鉴》 [译文]玄宗晚年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忧愁的事了,于是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声色犬马,寻求欢娱,把政事都委托给李林甫。 宠幸杨贵妃 宦官高力士 口蜜腹剑李林甫 重用外戚杨国忠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奚用兵2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创作于755年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外重内轻: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 (节度使)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 十节度使 兵力 十节度使 兵力 平卢 37500 陇右 75000 范阳 91400 剑南 30900 河东 55000 岭南 15400 朔方 64700 北庭 20000 河西 73000 安西 24000 中央兵力 约9万人 边镇总兵力约49万人 一、安史之乱 1、背景 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担负唐朝东北地区防御重任,势力逐渐膨胀 十节度使 兵力 十节度使 兵力 平卢 37500 陇右 75000 范阳 91400 剑南 30900 河东 55000 岭南 15400 朔方 64700 北庭 20000 河西 73000 安西 24000 平卢 37500 范阳 91400 河东 55000 一、安史之乱 2、概况 时 间 人 物 过 程 755—763年 安禄山、史思明 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 攻占东都洛阳,又西进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成都,叛军占领长安 一、安史之乱 3、结果 人物扫描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以武举从军。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763年,吐蕃(bō)趁乱袭扰,长安失陷,郭子仪率军再次收复长安。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获封汾阳郡王,被誉为中兴名臣。 唐肃宗继位,重用郭子仪等将领,在回纥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平叛成功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创作于763年 一、安史之乱 4、影响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 东至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达于徐方[今江苏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县一带]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几乎包括整个 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因: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以及中央对地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