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03 02 01 知道明朝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等史事,能够认识这些史事的因果联系,了解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过程。 分析张居正改革对促进明清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分析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能够联系我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认识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庙号 年号 在位时间 执政表现 武宗 正德 1506—1522 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纵情享乐,到处游玩 世宗 嘉靖 1522—1566 痴迷道教升仙,权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20余年 穆宗 隆庆 1567—1572 懒惰怠政,依赖内阁大臣,晚年沉溺后宫 神宗 万历 1573—1620 贪财好利,派宦官到处敛财,20余年不临朝 光宗 泰昌 1620—1620 在位仅30天 熹宗 天启 1621—1627 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交给宦官魏忠贤 思宗 崇祯 1628—1644 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但刚愎多疑 庙号 武宗 世宗 穆宗 神宗 光宗 熹宗 思宗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1、政治腐败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沉迷享乐,重用宦官,疏于朝政 王振 明英宗时期掌权宦官,专横跋扈,怂恿英宗仓促亲征瓦剌,导致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尽丧,英宗被俘,朝廷险些倾覆。后在乱军中被杀。 汪直 明宪宗时期西厂提督,利用特务机构罗织罪名、滥杀无辜,甚至随意逮捕朝臣,致朝野恐慌。后因权势过盛遭贬黜,病死途中。 刘瑾 明武宗时期权宦,把持朝政,广受贿赂,设立内行厂残酷镇压异己,官员稍有不从即遭迫害。最终因权势过大引发众怒,被凌迟处死,抄家时金银财宝堆积如山。 魏忠贤 明熹宗时期权阉,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广建生祠自称“九千岁”,致使朝纲崩坏。崇祯即位后清算其党羽,魏忠贤畏罪自缢。 万历中叶以后,朝中派系渐成,浙党(沈一贯为首)、齐党(亓诗教为首)、宣党(汤宾尹为首)、楚党(官应震为首)各树门户,攻讦不休。浙党依附内阁,齐党勾结言官,宣党则结纳翰林,皆以地域为纽带,以排挤异己为能事。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 浙党沈一贯任首辅时,利用“京察”(官员考核)黜落东林党人;而齐党亓诗教则操纵科道言官,屡兴弹劾。天启初年,东林党短暂得势,即对浙、齐、宣诸党反攻倒算,致使“朝署几空”。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 1、政治腐败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2、社会动荡 朝政混乱 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傚,京官贪则外臣无畏。 ———《明史·王廷相传》 [译文]如今方正刚直的操守没有树立,贿赂的风气盛行。先朝还只是偷偷摸摸在夜晚进行的勾当,而现在则成了光天化日之下的抢夺。大臣贪污,小臣就会纷纷效仿;京官贪婪,外臣就会无所畏惧。 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实录》 [译文]四川从前有肥沃土地的说法……近来土地有十分之七被王府占有,有十分之二是军屯,民间占有的土地仅有十分之一而已。 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 法纪松弛 贪赃枉法 土地兼并 大量农民 流离失所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2、社会动荡 土地兼并 指贵族、官僚、地主通过巧取豪夺等手段获得农民的土地,致使农民土地减少或者完全丧失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是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