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复习导入 固态 液态 气态 熔化 凝固 吸热 放热 汽化 液化 吸热 放热 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 需要条件是什么? 思考探究: 是怎样形成的? 是由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 在秋末、初冬时节,你见过吗? 它是怎样形成的? 雾凇俗称树挂,是严冬时节出现在吉林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自然现象,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新课探究 在我国北方的冬季,我们会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加热碘锤 资料: 碘的熔点为 113.60 ℃、沸点为 184.25 ℃,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 400 ℃。 分析论证: 碘真的没经历液态直接变成碘蒸气了吗? 会不会液态物质存在的时间极短,我们没有观察到? 资料: 碘的熔点为 113.60 ℃、沸点为 184.25 ℃,水的沸点约为 100 ℃。 分析论证: 水浴法加热,温度不能达到碘的熔点,因此碘不可能熔化。看到的紫色是碘的蒸气。 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需要吸热。 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需要放热。 如图是几种物质的升华或凝华现象,请你说出图中各是什么物质发生了升华或凝华。 樟脑球变小 雾凇 窗户上的冰花 站岗军人帽子上的霜 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冰晶或冰粒。 思考:舞台烟雾从何而来?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熔点-78.5 ℃。干冰在常温下直接升华为无色的二氧化碳气体。 干冰瞬间升华的同时吸收了周围空气的热量,导致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被降温液化成小液滴(“烟雾”)。 准备一个耐热的玻璃瓶、一小段松枝、樟脑球适量。把樟脑球放在纸上,碾成粉末,倒入玻璃瓶中。将小松枝放进玻璃瓶里,用盖子拧紧。用蜡烛或酒精灯对玻璃瓶缓慢加热。一段时间后,你就可以从玻璃瓶的内壁上看到冰花一样的东西,同时玻璃瓶里的小松枝上也会挂满洁白的“霜”,就像雾凇一样。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三态变化 (熔化)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固)放热 (凝华)放热 (升华)吸热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课堂小结 1.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2.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自我检测 1.如图所示的冰雕作品连续一个月放置在-20 ℃以下的环境中展示,其体积和质量会逐渐变小,这是因为该冰雕发生了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升华 2.判断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并说明哪些过程吸热,哪些过程放热。 A.冰块化了 B.洒水的地面变干 C.樟脑球越放越小 D.树枝上生成霜 E.用铁水浇铸工件 F.蒸锅上方生成“白气” 熔化现象,熔化过程吸热。 汽化现象,汽化过程吸热。 升华现象,升华过程吸热。 凝华现象,凝华过程放热。 凝固现象,凝固过程放热。 液化现象,液化过程放热。 3.北宋人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记载,青州“盛冬浓霜,屋瓦皆成百花之状”。这里“百花”状的霜是怎么形成的 其形成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冬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屋瓦”,凝华成“百花”状的霜。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4.将刚从电冰箱冷冻室取出的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食盐。用筷子搅拌碎冰块,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你会看到温度计所测出的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值低于0 ℃。过一会儿,在易拉罐下部和底部的外表面会出现一层白霜。请你分析形成白霜的原因。 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所以易拉罐下部和底部的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在易拉罐下部和底部的外表面凝华成固态的白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