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情景导入 浇铸零件 美丽冰挂 流泪蜡烛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作物态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 新课探究 思考 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实验器材与装置: 蜂蜡 海波 记录数据: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 40 ℃ 左右时开始,每隔 1 min 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蜂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 4~5 次。 时间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波 温度/℃ 实验现象 蜂蜡 温度/℃ 实验现象 分析数据: 时间/min 温度/℃ 海波熔化的图像 蜂蜡熔化的图像 时间/min 温度/℃ 讨论:海波和蜂蜡的熔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实验结论: 时间/min 温度/℃ 海波的熔化特点 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熔化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蜂蜡的熔化特点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化时不断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定义 特点 常见物质 晶体 具有确定熔化 温度的固体 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固态的海波、冰、各种金属、萘、天然水晶、食盐等 非晶体 没有确定熔化 温度的固体 在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固态的蜂蜡、石蜡、 松香、玻璃、橡胶、 塑料等 根据各种固体熔化的特点不同,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常见的晶体 冰 海波 各种金属 天然水晶 食盐 萘 明矾 常见的非晶体 石蜡 蜂蜡 松香 玻璃 沥青 在1.01×105Pa大气压强下一些物质的熔点 物质 熔点/℃ 钨 3414 铁 1538 铜 1083 金 1064 物质 熔点/℃ 银 962 铝 660 铅 327 锡 232 物质 熔点/℃ 萘 80.5 海波 48.5 冰 0 固态水银 ﹣38.8 物质 熔点/℃ 固态酒精 ﹣117 固态氮 ﹣210 固态氧 ﹣218.8 固态氢 ﹣259 ★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应用。 古代铸钟图(出自《天工开物》) 交流讨论: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铜或锡?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室外的气温吗? 用铝制的容器不能熔化铜,但能熔化锡。因为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但高于锡的熔点。南极的最低气温低于水银的凝固点,水银在此环境下会凝固而呈固态,因而在南极考察站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室外的气温。 课堂小结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自我检测 1.超市里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块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选填“放”或“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保鲜的作用。 2.把一块温度为-6℃的冰从室外拿到室温为22 ℃的房间内,它会不会立即开始熔化 为什么 熔化 吸 冰块不会立即熔化。冰是晶体,熔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熔化过程中要继续吸热。所以把一块温度为-6℃的冰从室外拿到室温为22℃的房间内,冰要先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0℃时,继续吸热才开始熔化。 3.糖画(图甲)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戏曲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待糖汁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工乙艺师吹制玻璃工艺品的过程中(图乙),需不断给玻璃加热使玻璃处于比较软的状态。在对玻璃加热的过程中,玻璃的温度不断升高,并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玻璃是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