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34220

13《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型)

日期:2025-1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1969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型
  • cover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思维发展: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审美鉴赏:了解演讲词的特点,品味富有鼓动性和表现力的语言。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语言层面: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分析演讲词中富有冲击力的关键词句(如“无耻”“光荣”),体会其情感张力。 难点: 1.情感把握:结合闻一多的生平与演讲场景,感悟“悲愤”与“坚定”交织的复杂情感内涵。 2. 现实迁移:联系当下社会,模拟演讲,思考当下社会所需时代价值,培养敢于发声的勇气。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屏幕出示《死水》诗句片段) 同学们,从这些诗句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当一个人对现实的失望累积成“绝望的死水”,当他眼中的光明被黑暗层层吞噬,他会选择沉默、逃离,还是———爆发?(稍停,目光巡视学生)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拍案而起,用带着火药味的演讲点燃了千万人的热血。此刻,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硝烟,去聆听那个从“绝望的死水”中沸腾而出的声音———他的愤怒里藏着多少深情?他的呐喊中又蕴含着怎样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篇用生命写成的《最后一次讲演》。 (三)背景介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 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是第二个暗杀对象,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 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了。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被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三)文体知识 (四)演讲词阅读策略 (1)探究演讲词的针对性分别体现在哪里,把握演讲词的特点。 关注演讲者的身份、职业、性格,听众的身份,演讲的场合等。 (2)理解演讲词的主要观点,关注演讲者是如何围绕观点来设计思路、组织内容的。 逐段勾画观点,理清演讲思路,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划分结构。 (3)品味演讲词的语言,说说演讲者是如何借助语言技巧吸引听众、引起共鸣的。 从句式、人称、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用词等体会。 (五)解题 既点明了文章的体裁,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标题沉郁而慷慨,富有气势,也是对在讲演过后就被暗杀的闻一多先生的尊重和纪念。 (六)任务一:梳理内容题要点 1.默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篇演讲词构成要素,完成表格。 资料链接: 1946年7月15日上午10时,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开会,由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同志报告李公朴的殉难经过。张曼筠同志在讲述时悲痛得泣不成声,而场内特务竟然谈笑抽烟,无理取闹,极为嚣张。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本为防止出事,未被邀请演讲的他拍案而起,怒对凶顽,即席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到会者一千多人深为感动。 任务二:朗读传情辨态度 2.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情绪激昂,态度鲜明,对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态度。选择具体语句模拟诵读,并说一说从语句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的? 对李公朴: (1)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