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铁的磁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吸”为核心,以探究和发现为主线逐次展开三个活动:探究磁铁能吸什么金属、通过研究发现磁铁吸铁的一些特点、关注生活中磁铁的用途。 第一个探究活动包括四个环节,即提出问题、预测磁铁能吸什么材料、验证预测、得出磁铁能吸铁的结论,并以文字形式告诉学生磁铁还能吸一种叫作镍的金属。第二个活动由五个具体的小活动组成,分别为“接力吸钢珠”“用钉子夺钢珠”“测磁铁吸住回形针的距离”“隔本子吸回形针”“隔水取回形针”。这五个小活动中,前四个指向发现,它们分别是磁性的传递、磁力的转移、磁铁能隔空吸铁、磁铁能隔物吸铁;第五个小活动则指向运用,即运用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隔水取回形针。第三个活动以前两个活动为基础,引领学生交流有关磁铁的发现,即磁铁吸铁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知道“观察、描述、思考、提问、实验、交流与总结”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因此,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会积极的参与、快乐的分享。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磁铁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磁铁究竟能够吸引什么样的材料以及磁铁吸铁的特点还不够明确。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较短,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和完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比较简单和较短的环节,基本在8-10分钟完成一个活动即可。在讨论与交流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科学、完整的表达。 【设计理念】 小学科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具体来说,它具有三个性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为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本设计以小学科学新课标理念为指引,注重以探究实践为核心,让学生在“用磁铁吸各种物品”“隔物戏针”等活动中,自主探究磁铁特性,提升实践能力。聚焦核心概念,围绕磁铁的磁力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科学观念。强调跨学科实践,解决回形针入水问题时,融合物理知识与生活技能。坚持素养导向,从科学观念、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多维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和镍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了解磁铁可以能隔空吸铁、隔物吸铁等性质。 科学思维: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科学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有关磁铁的发现。 探究实践:能自主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证明磁铁有隔空吸铁、隔物吸铁、隔水吸铁的性质。 态度责任:在研究磁铁中感受科学乐趣,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培养和学会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 【教学难点】 难点:在研究中发现磁铁吸铁的特点。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回形针、小铜铃、长耳夹、不锈钢剪刀、铜钥匙、铝罐、小钢珠、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师:今天早上老师不小心打翻了一盒图钉,散落了一地。我觉得一根一根捡起来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帮老师快速把这盒图钉捡起来。 预设生:用磁铁吸。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你能告诉老师,磁铁把图钉吸起来了,谁在起作用? 预设生:磁铁的磁力。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磁力。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动机。通过模拟“打翻图钉”这一真实生活问题,将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紧密连接。让学生积极投入后续探究环节。】 二、新知讲解 (一)介绍常见的磁铁———用磁铁吸各种物品(8分钟) 1.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看看你都认识哪些? 学生回答,并说出物品名称。 师:你认为磁铁能吸起这些金属物品吗? 学生预测:有的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有的东西不能被磁铁吸起来。 师:打开活动手册,完成预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