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古代诗歌五首》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共有2篇文章和7首诗歌: 主题 篇名 体裁 哲思内涵 哲理 之思 《井冈翠竹》 散文 艰苦奋斗、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紫藤萝瀑布》 散文 把个体生命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实现人生价值。 《外国诗二首》 现代诗歌 相信生活,相信未来;面对选择时冷静慎重。 《古代诗歌五首》 现代诗歌 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热爱生活,为国奉献。 四篇课文因为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统一性、教学策略的共性,而被编者组材在一起。基于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需要达成如下单元学习目标是: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发现景物背后的象征意义。 2.通过比较阅读,有针对性地学会“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 3.通过品读文本,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4.通过书画展、故事会和诗歌创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获取人生智慧。 本课所选五首诗歌涵盖唐、宋、清三代,题材多样(登高抒怀、田园生活、爱国忧思等),其中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将时空对比,表达他孤独愤懑、怀才不遇的千古之叹;杜甫在《望岳》中 “会当凌绝顶”隐含勇于攀登,积极乐观的人生志向;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借景说理,写出政治改革家的自信与高瞻远瞩。“浮云”的典故(《论语》中的“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理解诗歌的哲理化倾向。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逆境中的积极乐观。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出虽遭贬谪仍心系国家的奉献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阅读诗歌时懂得读意象,补翻译,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所以本节课将浅显易懂的诗歌解读与翻译部分,可放手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则将教学重点放在比较阅读的思维能力训练上。通过“登临诗”、“田园诗”、“言志诗”三部分,扩展课外诗歌阅读与赏析,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各类诗歌的写作异同点。 教学目标 (一) 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二)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 (三)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五首诗歌在题材、意象、情感和哲理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一)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五首诗歌在题材、意象、情感和哲理上的异同 教学难点: (二)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 (三)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五首诗歌在题材、意象、情感和哲理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两篇现代文与两首外国诗歌,相信大家已经基本掌握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节课我们将升级难度,把本节课中的五首诗歌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登临诗”、“田园诗”和“言志诗”。大家不妨先根据诗歌题目猜一猜,这五首诗分别适合放在哪个板块中呢? (二)新授 活动一:登临诗 1. ①以《登幽州台歌》为例,结合课下注释与资料卡,翻译诗歌。 ②勾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作者情思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③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歌中的“幽州台”典故和“悠悠”“独”等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资料卡1:背景简介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