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斜坡的启示》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简单机械》的最后一课。学生在二年级下册《认识工具》中操作和使用螺丝刀、老虎钳和羊角锤等简单工具时,对工具的便利已经有切身的体验和初步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斜面。教材首先针对两幅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搬动困难的问题,然后指引学生观察古人建造金字塔时搬运巨石的场景,对比发现斜面的存在价值,引出斜面及其作用。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斜面坡度的大小关系。通过用弹簧秤测量竖直提起小车的拉力,再测量沿着斜面拉小车的拉力,发现斜坡省力的奥秘,加深对斜面作用的认识。第三部分,探究坡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认识斜坡原理的应用。教材展现了斜面的两种变形:螺旋和盘山公路,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与斜面的关系。 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来看,本课涉及核心概念“技术、工程与社会”,课标对此的学段要求:(1)知道技术包括方法、程序和产品等;知道发明的常用方法,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发明,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2)知道工程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知道工程通常由多个系统组成;知道中国主要的大科学工程。(3)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4)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如激光的发明)。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认识工具》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并操作简单工具,体验工具的使用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而在本单元前三课的基础上,学生认识了杠杆、轮轴和滑轮这三种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其作用,所习得的科学方法可以为本课对斜面的认识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前概念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搭建斜坡”运送东西的场景,已经初步建立“斜坡”能够省力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契机,创设了金字塔巨石如何搬运到塔顶的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金字塔难题的同时,探究斜面省力的秘密。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对于变形斜面的辨别和认知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发挥抽象思维能力,认识到“Z”形斜面和“螺旋”都是斜面的变形。 【设计理念】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以“文明演进中的科学智慧”为脉络,构建“考古猜想→建模探究→工程优化”的认知路径。立足STEM教育理念,通过古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谜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将科学原理(斜面省力)、技术工具(坡度调节)、工程思维(变量控制)与数学分析(数据建模)深度融合。以“矛盾冲突链”驱动深度思考,如“省力与效率的博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迁移到科学建模,最终实现工程设计创新。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 2.知道为了符合实际需求,有时需要将斜面“变形”。 科学思维: 知道高度不变时,坡度越小(斜面越长)斜面越省力。 能够结合实际,对斜面的变形提出设想,能对巨石搬运之谜作出假设性解释。 探究实践: 1.通过搜集证据和数据分析,发现斜面的省力程度与坡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 1.积极表达与交流,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乐于关注身边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 发现斜面的省力程度与坡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生活中斜面的变形。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PPT、螺丝钉、三角形纸等。 学生材料:斜面装置、小车、弹簧测力计、钩码、记录单。 【教学过程】 时空隧道:斜坡文明解码 1.老师:今天,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旅程,去探索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古埃及。提到埃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