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50128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88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 cover
四下 22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古诗三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虽然是三首不同题材的诗作,但三首诗的文本价值共同指向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方法,侧重情感的体会,而从古诗词中重点体会人物品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中,采用“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聚焦要素、突破重难点:1.以读促识,通过多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积累,感品味诗歌的韵律美。2.以读促联,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入情入境,理解诗句的意思;3.以读促悟,在朗读中品悟、思辨,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人物品质,并尝试进行小练笔,巩固语用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形声字规律、借助图片、字理识字等方式,认识“芙、蓉”等6个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方法,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结合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想象激趣,导入新课 1.激发想象 (1)出示古人送别图,引导: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和活动,发挥想象,简单交流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交流,要点:送别。 2.导入新课 (1)小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描写送别的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古诗三首》中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看看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古人送别图片,将学生带入送别情境,引出古诗,为体会诗情做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以读为法,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要求:认真听,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练读,要求:同桌互读,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读准后鼻音的字。 2.关注诗题,认识诗人 (1)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解题入手,引发思考。 ①提问:读古诗要从题目入手,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随文识字:借助形声字规律、结合图片认识“芙”、“蓉”两个字。 ③介绍背景:当时王昌龄被调到江宁担任县丞,与他被贬之前的官职相比,仍然属于谪宦。他送他的朋友辛渐来到润州渡江,这是一首送别诗。 (3)认识诗人,积累常识。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要坚持以读为本,通过教师范读、同桌互读、指名朗读等形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读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和诗人,有助于后面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板块三 赏析古诗,感受品格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生自学,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大意。 2.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1)出示一二句诗和插图,引导学生找关键词,谈谈感受。 要点:抓住“寒”、“孤”。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引导:江南本多雨,昨夜又下了一整晚的雨,寒风刺骨,又冷又湿。寒冷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刚亮,我却要送别好友、独自留下。此次分别,又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相聚。我的内心是多么的孤单和忧伤啊。 3.联系背景,感受品格 (1)出示三四句诗,指名说诗意。 ①随文识字:运用熟字加减笔画、组词的方法识记“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