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江吟》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篇古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统编教材中,古诗一般出现在课文和日积月累中。低年级学习古诗,主要是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感受和理解诗句。中年级学习古诗可以在低年级读正确、读出节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画面,感受整首诗的意境。高年级在中年级学习古诗的基础上,再增加对诗人情感和古诗创作背景的体会,学习一些描写手法。 二、设计意图: (一)勾连语言学习前经验 学习《暮江吟》前,学生已经学过8首描写江景的古诗。导入环节可以创造情境,用中国诗词大会引入,出示几首描写江景的相关诗句,让学生在读中再次回顾,并且勾连之前学习江景诗的前经验,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二)丰富提升语言经验 《暮江吟》主要描写了两幅画面,在学习古诗时,可以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这一主要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体现画面,借助关键词描述画面。最终达到朗读的提升,想象的提升和描述画面能力的提升。古诗中关键词的学习可以采用看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勾连旧知、互文阅读等方法,让学生不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确巧妙,也能在脑海中丰富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最终通过表达实现语言经验的提升。 (三)拓展迁移语言经验 《暮江吟》中使用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江景诗的学习中。课后,教师推荐学生读古诗《春江花月夜》,在朗读中借助关键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拓展迁移语言经验。 三、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诗人用浅白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出所观察到的美妙景色。 思维能力:理解诗歌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感悟诗歌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景象。 五、教学过程 一、引诗句,揭课题 (课件出示: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中的一段话)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杨慎是在赞美哪首古诗呢? 生:白居易的暮江吟 师:真聪明,白居易的暮江吟格调清新,语言清丽流畅,给我们展示了深秋傍晚江边令人陶醉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景,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吧! 二、知诗人,明背景 1.提问:《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请你说说你对白居易的了解。 2.追问:同样是描写黄昏的景物,诗人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王之涣说“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诗人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眼中的景物与其当时的心情际遇有很大关系。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三、解诗题,明诗意 1.出示古诗 师:暮,傍晚。点明了时间。(出示“暮”古文字)会意字,太阳落到草丛中,就是“暮”。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暮江吟,就是黄昏时分在江边所做的诗。 2.良辰美景,邀你共赏黄昏美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提问: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此时的天边、江水、水中的夕阳宛若一幅画,结合古诗的注释和插图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出示诗句:一道 / 残阳 / 铺水中,半江瑟瑟 / 半江红。 (1)提问: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2)教师进一步引导:这句诗中的红与绿有一个鲜明对比。运用色彩对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