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60117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竹石 》 课件+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2770089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课件,竹石 ,三首,下册,大赛
    《竹石》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张海燕 课题 10 《古诗三首》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1.核心素养导向:紧扣“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目标,通过诵读、对比、仿写等活动综合培养素养。2.学习任务群实践:以“破解精神密码”为情境驱动,整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咏物诗探究)、“跨学科学习”(微视频拍摄)任务群。3.文化传承创新:关联郑燮生平与张桂梅等当代榜样,实现“竹石精神”的时代转化,强化文化自信。4.技术深度融合:运用AI虚拟场景、多模态资源创设沉浸体验,体现“数字化教与学方式变革”要求。5.教学评一体化:创意表达、仿写实践、微视频等多元作业设计,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素养落地。 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被编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末。诗的前两句以“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勾勒竹的坚韧之形;后两句借“千磨万击”“任尔风霜”升华其不屈之志。诗中“咬”“定”“任”等字词拟人化竹的形象,暗合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格。作为咏物诗典范,《竹石》不仅展现诗画结合的艺术特色,更通过“形神兼备”的描写,为学生学习托物言志手法提供范例。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但对“托物言志”的深层意蕴理解不足。(2)对社会历史背景缺乏直观认知,需通过多模态资源(图文、视频)辅助理解。学习特点:对互动性强、情境化的学习活动兴趣较高,但对抽象哲理分析易产生畏难情绪。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运用:1.能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诗句,并配动作诵读,感受诗歌韵律。 2.背诵古诗,默写《竹石》,展现对“竹石”意象的理解。 思维能力:1.通过对比《马诗》《石灰吟》《竹石》,归纳“托物言志”手法的共性。 2.分析关键词(如“咬”“任尔”),体会拟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文化自信:1.结合郑燮生平及当代榜样(如张桂梅),感悟“竹石精神”的时代传承。 2.仿写咏物小诗,用现代语言表达个人志向。实践创新:拍摄“寻找身边‘竹石’”微视频,用镜头记录平凡人物的坚韧品格。 教学重点 抓住“咬定”“千磨万击”等关键词,体会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结古诗精神与当代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教学方法 1.情境任务驱动法创设“破解诗人精神密码”的探究情境,以任务链(解诗题→知诗人→诵古诗→明诗意→悟诗情)贯穿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2.多模态沉浸体验法技术融合:AI虚拟郑燮口述背景、动态《竹石图》水墨动画、古筝配乐诵读;实物感知:仿真竹枝与岩石模型辅助具象理解意象;跨媒介联动:结合《感动中国》视频(如张桂梅事迹),实现文化精神的生活化联结。3.对比探究归纳法通过对比《马诗》《石灰吟》《竹石》三诗的“托物言志”手法(填对比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咏物诗共性(抓意象→联背景→悟志向)。4.创意表达实践法语言实践:配动作诵读、仿写咏物小诗;跨学科实践:拍摄“寻找身边竹石”微视频,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生活观察与德育实践。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解诗题 (初探意象) 1. 展示动态《竹石图》; 2. 提问:“竹石关系?竹为何生石缝?” 3. 解析“竹石”的双重象征意义。 1.观察插图并自由发言; 2.理解题目中物与志的关联。 建立自然意象与精神的初步联结,激活直观感知。 环节二:知诗人 (共情背景) 1. 播放AI虚拟郑燮自述生平; 2. 提问:“郑燮经历与竹的相似点?” 1.聆听诗人故事; 2.讨论竹与诗人的精神共鸣。 关联历史背景,深化“竹石即人魂”的认知。 环节三:诵古诗 (创意表达) 1. 指导重音、语速(如“咬定”加重,“任尔”上扬); 2. 组织个人动作读、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