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于发展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文学上明清小说超繁荣。建筑上,明长城和北京城,建筑技艺高超,是民族文化象征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巩固边疆 (二)抵御侵略 (三)制度强化 (四)经济繁荣 (五)文化发展 东北方向,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清朝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西北,清朝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西南,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戚继光把东南沿海倭患基本搞定;清朝初期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夺回台湾,国家领土完整保住啦,这些斗争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主权的决心。 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还设厂卫特务机构,皇权大大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到达顶峰。 农业上,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粮食产量上升,人口增长。棉纺织业从南方扩展到北方,苏州等地丝织业还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发达,晋商、徽商等商帮崛起。 整体感知:目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明清时期的政治 明清时期的经济 明清时期的文化 整体感知:时空观念 1368 1405 1421 1636年 1644年 1662年 1713年 1729年 1793年 1689年 明朝 建立 下西洋 迁都北京 改为大清 明朝灭亡 收复台湾 尼布楚条约 册封班禅 设军机处 颁法管藏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于发展 政治: 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 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生产基地 雇佣关系 区域性商业网络 文化: 落日的光芒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明清四大家 小说和戏曲 明朝的统治 措施 中央 废除_____和_____,权分_____。 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地方 取消_____,设_____ ,三司互不统属。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厂卫 朱元璋设立_____,监视官民,明成祖明宪宗成立_____。 八股 取士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命题范围: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危害: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丞相 中书省 六部 行中书省 三司 锦衣卫 东厂西厂 阻碍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流弊日益严重 材料一:“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思考一: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其目的是什么? 吸取元朝丞相权力过大的教训, 确保皇权巩固,政权稳定。 思考二: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1.分散权力、分权制衡。 2.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加强皇权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目的 显示明朝的_____。 时间 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 条件 _____、_____的发明和应用。 航线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 特点 影响 航海史上的的壮举,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增进了_____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国际地位和威望 国力强盛、航海技术进步 指南针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双向交流。 中国和与亚非国家和地区 思考:郑和下西洋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思考:面对这些困难,郑和成功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天气: 食物: 医疗: 组织: 存在天气恶劣,风浪巨大的现象 存在食物短缺,补给困难的情况 存在疾病、医疗技术落后的情况 存在协调困难、语言不通的现象 材料一: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 ———(明)《瀛涯胜览·宝船与人员》 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