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家乡的童谣 第二课时 《打秋千》 课题 《打秋千》 单元 6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旨在让学生从小通过歌曲认识我国不同民族,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打秋千》作为第四课时内容,是仡佬族民歌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该歌曲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了解仡佬族的地域环境、生活习性及民族文化,在音乐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如识读乐谱、感受音乐要素等,对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品分析:《打秋千》是一首仡佬族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节奏疏密相间,密表现在下面摇,疏表现荡到空中,形象地描绘了打秋千时的姿态。歌曲为民族五声 C 宫调式,第 1、2 小节旋律平稳,好似小朋友刚坐上秋千;接着旋律起伏较大,似描绘小朋友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情景。下滑音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歌曲的民族色彩,还增添了趣味性,表现了小朋友们打秋千时相互配合的韵律以及秋千上铃铛发出的清脆声响。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了部分少数民族歌曲,对民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简单的节奏型、音高概念等。对于《打秋千》中出现的大跳音程和下滑音,学生可能会在演唱上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仡佬族民歌活泼欢快的情绪,体会歌曲中旋律、下滑音等音乐要素所营造的打秋千的生动音乐形象。艺术表现目标: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做到节奏准确、声音富有弹性;能准确唱准大跳音程和下滑音,表演表现出打秋千的快乐。创意实践目标:对打秋千场景的想象,进行歌词改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演唱、表演任务,提高合作能力。文化理解目标:对打秋千场景的想象,进行歌词改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演唱、表演任务,提高合作能力。 重难点 重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打秋千》,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掌握大跳音程和下滑音的演唱技巧,感受其在歌曲中的作用。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打秋千》,表现出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打秋千场景,并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你们最喜欢玩哪个项目?出示滑梯、秋千、跳绳的图片。出示谜面:“一根绳子两根桩,摇摇晃晃飞上天,小朋友们哈哈笑,好像小鸟云中穿。” 引导学生猜谜底。2.展示仡佬族小朋友打秋千的图片,提问:“仡佬族小朋友的秋千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3. 带领学生朗读童谣:“推一推,摇一摇,秋千飞上白云梢!叮叮当,铃铛响,落下又像小飞鸟!” 1. 猜谜底,回答问题。2. 观察图片,回答仡佬族秋千的特点(秋千上绑有小铃铛,荡秋千时会发出 “叮叮当当” 的声音)。3. 跟随教师朗读童谣。 通过猜谜、提问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仡佬族秋千的特点,为学习歌曲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 聆听歌曲,感受情绪1. 播放歌曲《打秋千》范唱,引导学生跟着打拍子,提问:“这首歌曲是几拍子?”2. 提问:“这首歌带给你什么感觉?”初听歌曲,认识乐器1. 再次播放歌曲,提问:“你们听到了歌曲中的‘叮铃’声吗?”2. 展示三角铁和碰铃,提问:“歌曲中的‘叮玲’声可以用什么乐器演奏?” 1. 跟着打拍子,判断歌曲为 4/4 拍。2. 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3. 听辨 “叮铃” 声。4. 认识三角铁和碰铃,了解其音色特点。 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