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纸》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的第二课。在学生通过二年级下册第 1 单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认识常见材料及特征,以及本单元第一课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基础上,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人造材料 ——— 纸为研究对象。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了解各种纸的用途,让学生归纳纸的多种类型及用途,并建立用途与特性的联系;二是介绍纸的发明史;三是研究纸的性质,对各项研究给予方法指导和注意事项说明;四是讨论节约用纸的方法,强调造纸主要原料是木材,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木材资源的意识。本课为后续研究金属、塑料等材料奠定了研究方法和技能基础 。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频繁接触纸,对纸有一定感性认识。经过一、二年级的实验教学,他们具备一定实验能力,但对于纸更广泛的用途、特性、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不足。在实验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点后自主实验,着重培养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纸有多种类型,在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商业活动等方面用途广泛,并能初步将纸的用途和特性建立联系。 2.了解纸的发明史,知道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认识到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等性质不同,根据这些特性,不同的纸可制成不同用途的物品 。 (二)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如用眼看、手摸、鼻闻、滴管滴水、纸条拉扯等方法对纸进行研究。 2.学会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纸的性质,如探究纸的吸水性时,控制纸的大小、水滴高度和大小、滴水时间等变量;探究纸的结实程度时,控制纸条大小、拉拽力度和时间等变量。 3.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 (三)科学态度 1.对研究纸的性质和用途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活动。 2.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实验结果,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到造纸消耗大量木材资源,从而树立节约用纸、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意识 。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纸的多种用途,知道不同类型纸的用途与特性的关系。 2.掌握研究纸的性质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等性质 。 (二)教学难点 1.设计并进行对比实验,控制好实验中的变量,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 2.能根据纸的性质和用途,合理选择纸张解决实际问题 。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材料 1.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纸的用途图片、纸的发明史、实验操作步骤等。 2.实验材料,如各种纸制品(宣纸、卫生纸、餐巾纸、报纸、打印纸、牛皮纸、铜版纸、蜡纸等)、滴管、有颜色的水(红墨水或蓝墨水)、水盆、蜡笔、纸条(相同大小的不同纸张横向和纵向裁剪)、钩码、“桥墩” 模型等 。 (二)学生材料 1.小组实验材料,与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相同,每组一套。 2.实验记录单,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教师展示各种纸制品,如作业本、餐巾纸、人民币、牛皮纸袋、报纸、纸杯等,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纸无处不在,你们还知道哪些纸制品?它们有什么用途呢?”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及用途。 2.学生自由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纸制品及其用途,教师适时补充和引导,掌握学生对纸的认知程度。 3.教师板书课题:13. 纸 。 (二)了解纸的用途(8 分钟)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思考不同场景下使用的纸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