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守法的公民 教学设计 课题 第5课 做守法的公民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核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明确违法行为的后果,掌握依法维权的方法,培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法律概念,但对具体法律条文和违法行为的界定模糊。部分学生对校园欺凌、网络侵权等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易受不良行为影响。需通过真实案例和情境分析,强化法律意识与责任担当。现阶段,AI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又带来了挑战。 教学目标 能辨别生活中的违法行为,分析其法律后果。 2.树立“法律红线不可触碰”的敬畏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3.增强社会责任感,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权益,形成“防微杜渐”观念,远离不良行为。 重点 违法行为的分类(民事、行政、刑事违法)及犯罪的基本特征 难点 做守法的公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①观看视频《AI魔改经典影视作品》 ②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在日常生活中AI的使用,并思考问题:“AI究竟是‘正义助手’还是‘违法帮凶’?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_____?”引出本节课关键词———守法。 本节课程总议题:如何筑牢法律防线,做智能时代的守法公民?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智能时代的守法公民? 讲授新课 议题一:法不可违———AI时代的“红线”识别 活动1: 分辨以下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①某公司擅自收集用户人脸数据用于AI分析 ②在“日喀则地震”时广传一个戴帽子、被压在废墟下的小孩,其实就是由 AI 生成的 ③黑客利用AI技术攻击学校教务系统篡改成绩 总结: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共同点 表格见PPT 活动2:快速判断一下违法类型 ①柴某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被判有期徒刑八年。 ②刘某过年期间非法存储烟花爆竹,警方给予其行政拘留5日。 ③-出卷网-未经钱某同意发表其作品,被判赔偿钱某损失2000元。 ④赵某看演唱会时,起哄、打闹并向场内投掷饮料瓶,公安机关给予其警告处罚。 ⑤李某因超速违章,被系统拍照并曝光在电子屏上 ⑥王某与果农张某签订果园承包合同后,看到张某获利颇丰,王某见利眼红,私自毁约 ⑦段某非法搜集军事情报涉嫌犯罪,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 活动3:习题演练 议题二:了解罪与罚———AI违法行为的法律代价 活动1: 对比以上两个情景,分析犯罪行为有何特点? 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活动2: 案例一:秦某利用AI,将他人申请的专利改为自己姓名,获取非法谋利50万元,人民法院判处其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案例二:余华英自 1993 年至 2003 年期间,伙同他人拐卖 17 名儿童,涉及 12 个家庭。2022 年 6 月,杨妞花到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报案,同年 6 月 30 日,余华英在重庆市大足区被抓获。2024 年 10 月 25 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一审宣判余华英死刑,12 月 19 日,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重审二审开庭,驳回余华英上诉,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刑罚的尺度由什么决定? 除了以上出现的刑罚种类,还有哪些刑罚? 活动3:易错易混辨析 “罚金”与“罚款”相同吗? “拘役”与“拘留”相同吗? “刑罚”与“刑法”相同吗? 归纳:罚款、拘留--行政处罚--行政违法(一般违法) 罚金、拘役--刑 罚--刑事违法(严重违法/犯罪) 刑法--法律名称 刑罚--是对违法刑法的处罚 活动4: 总结:加强自我防范,如何远离犯罪:①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议题三:善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