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190240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思维导图

日期:2025-10-1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61次 大小:35917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2025,学年,统编,七年级,下册,历史
  • cover
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时间与人物 大兴土木:营建东都/修长城/建驰道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奢侈巡游:龙舟船队耗费巨大 暴政表现 统一意义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三征辽东:役使农民致生产停滞 民不聊生:“福手福足”避徭役 顺应民族交融大趋势 一、隋的统一 经济:编订户籍、减轻赋役、统一币制度量衡 饥荒严重:“煮土而食” 社会危机 四、隋朝的灭亡 巩固措施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简化机构、减省刑律 矛盾激化:起义军发布讨隋檄文 起义爆发:山东首先起义,席卷全国 边疆:三次派人赴流求(台湾),加强联系 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 统治崩溃:618年隋炀帝江都被杀 灭亡过程 盛世景象 1 国力强盛,经济快速发展根本原因:急功近利不恤民力 第 课隋朝统一与灭亡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治 魏晋南北朝:门阀垄断官场,平民难晋升 开凿背景 改革背景 时间:605年起征发数百万人开凿 隋文帝:废除旧制,依才能取士 中心:洛阳 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诞生 制度创立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选官制度重大变革 起止: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 二、开通大运河 工程概况 扩大统治基础,促进阶层流动 长度:2700多千米(世界最长运河) 重大意义 提高官僚队伍文化素养 连接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带动沿河城市繁荣 延续1300年,影响深远 历史影响 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交融 贞观时期“商旅野次无盗贼,囹圄常空”的成因 1. 社会状况分析 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政策连续性与吏治清明的关联 开国历程 统一全国: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武则天立无字碑的可能历史寓意 2. 无字碑之谜 626年:李世民继位(唐太宗) 对女性执政的历史评价反思 一、唐朝的建立 政权更迭 次年改年号“贞观” 中央官学:国子监下设六学(国子/太学/四门/书/ 律/算学) 四、课后思考 军事象征 昭陵六骏:唐太宗战马的石刻纪念 地方教育:府州县学体系 民间教育:私塾与私人讲学 以隋亡为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吸取教训 国际影响:接纳周边国家留学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 (一)治国理念 政治:虚怀纳谏(魏征进谏200余次) 655年成为皇后,参与朝政 观之治” 治国举措 人才:知人善任(房玄龄谋略,杜如晦决断) 权力之路 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廉政:戒奢从简,澄清吏治 科举改革:创立殿试制度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拟诏 → 门下省审核 → 尚书省执行 破格用人:选拔寒门士子 治国措施 三、武则天的统治 修订律法,减省刑罚 法律与经济 延续贞观政策,减轻民负 二、“贞观之治” (二)制度革新 减轻赋役,鼓励农桑 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增加考试科目 历史贡献 累计执政50年,社会稳定 科举完善 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重视地方官考核 政治清明、经济复苏 (三)盛世景象 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抑制权贵,整顿吏治 政治革新 裁减冗员,考核官吏(曾罢免40+县令) 兴修水利,整顿漕运 (一)改革措施 经济发展 改革税制,减轻赋税 注重文教,编修典籍 文化举措 发展教育,完善科举 "弘舸巨舰,千轴万艘"反映的贸易规模 1. 城市盛况分析 一、盛世局面的出现 唐玄宗(712-756在位)水陆交通枢纽的形成条件 (二)关键人物 姚崇(救时宰相):整顿吏治,兴利除弊 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包容的表现 2. 盛世特征归纳 贤相辅政 管理机构:太常寺辖数万乐工 四、课后探究 宋璟:延续改革政策 艺术巅峰:《霓裳羽衣曲》融合西域元素 政治稳定,国库充盈 国际影响:十部乐含多民族乐舞 (三)盛世特征 人口显著增长(安史之乱前达8000万) 国力空前强盛,国际威望高 宫城(皇室起居) 皇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