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词题材广泛,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作者简介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这是其中一首。 写作背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朗读 在今杭州西湖边 诗题释义 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诗题释义: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旁的望湖楼喝醉时所做的诗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句句解 打翻的墨汁,形容云很黑。 诗意:乌云如打翻的墨汁,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 黑云翻墨未遮山 遮盖,遮挡 诗句句解 1.这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样的特征 2.“翻墨”是什么意思 3.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特征:乌云非常黑,山没有被云遮住。 打翻的墨汁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乌云比作打翻了的墨汁。 景物:云、山; 诗句句解 诗意:白亮亮的雨点如跳动的珠子,乱纷纷地跳进船仓。 跳动的珠子,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白雨跳珠乱入船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呈现出白色。 思考探究 1.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有何作用? 答:①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首联:把乌云比作“翻墨”,写出了雨前乌云翻滚的情景,形象逼真。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③颔联: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珠子,写出了雨势之大,雨点之急。 2.请你用一个字概括这场雨。 答:大、急、猛…… 诗句句解 诗意:忽然间狂风席卷了大地,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指狂风席卷大地。 卷地风来忽吹散 突然 “忽”突出天气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诗句句解 诗意:望湖楼下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望湖楼下水如天 思考探究 1.颈联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颈联:狂风吹散乌云。 尾联:望湖楼水天一色。 描绘了雨过天晴后,湖面向天空一般开阔,平静的画面展现了水天一色的奇异景色。 动态 静态 动静结合 思考探究 2.诗人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西湖美景? 雨前 雨中 云散 雨后 时间顺序 思考探究 3.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一说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雨前: 雨中: 云散: 雨后: 黑云汇聚图 西湖骤雨图 狂风散云图 水天一色图 望湖楼夏日雨景 主旨探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西湖下雨急来急去的景象,展现了西湖的奇丽美景,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思维导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浓云骤雨 (比喻) 雨后风光 (动静结合) 骤雨来去 西湖醉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每句诗都是一幅画,“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的图画是( )。 A.大雨倾盆图 B.乌云密布图 C.水天一色图 D.风来云散图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 的作品,他笔下的云、雨、风各具特点。诗人把乌云比作“ ”,把大雨比作“ ”,用“ ”写出了风的大,显得形象生动,极富立体感。 小试牛刀 A 苏轼 翻墨 跳珠 卷地 3.诗歌题目中“醉”的意思是 ,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 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 4.诗的前两句巧用比喻,“ ” “ ”描绘云和雨的特点;“ ”和“ ”又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后两句中一个“ ”字 ... ...